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台南美術】以收藏向手工藝時代致敬——惟因唱碟名店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這是什麼?」「來!你猜嘛!給你三次機會!」

前面已經槓龜好幾次,現在他又拿來一形狀如同眼罩般的褐色神秘皮革,神秘皮革在「眼眶」處縫入兩顆扁圓形金屬,捧起來沈甸甸的,這是什麼?他一定欣賞過無數困惑神情,也一定知道不管再給我們幾次機會都猜不到,所以乾脆慷慨揭曉:「壓書的!」

在我們都還反應不及之際,他取出一本厚重精裝書,從一半的地方翻開:「你看,這種書在看到中間的時候,如果不用手壓著,它就會自己合起來...」他放開手,書合起來了:「只要把這個放上去...」書就被壓制了,他把神秘皮革移開,書又合起來了,他反覆操作,樂此不疲,我說:「好了,苦桑。」

天啊,竟然有這種東西。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隱匿於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的小巷內,臨近熱鬧的淺草商圈,走入「惟因唱碟名店」卻仿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滿滿的 CD、LP 唱片之間,懸掛著巨大面具、各種用途不明的小物、一張又一張標語:「火大!要生活!要民主!要改革!」、「好男好女反水庫 好山好水留子孫」、「圖博獨立」、「非核家園」,和馬克思及切・格瓦拉的頭像,公告欄上標示惟因的轉型正義首部曲:「歡慶本國女總統就職,本店於 2016 年 5 月 20 日起變動營業時間」,改為周休四日。

空間洋溢左派氛圍,名片寫著「島內最頑強死硬 LP 據點」,但一問及收藏,人稱「苦桑」、「苦瓜道人」的老闆許國隆從筆筒中隨隨便便抽出的卻是德國製造動輒上千的限量柴油打火機,和滿滿一抽屜歐式傳統真皮零錢包:「我還有 LV 的喔。」苦桑拎起它的手微微顫抖,我們一瞬間又仿若置身另一個世界。

惟因的這種衝突感,和許國隆的家庭背景息息相關,他從小生長於中正路,父親是成功的商人,相當注重生活品質與消費帶來的階級認同,1950 年到 1976 年美軍駐紮台南,在水交社設立美軍俱樂部、福利社,許家的電器用品多從該處購得,家裡很早就有昂貴的電唱機,亦經常全家一起去看電影,昔日中正路電影院密集,全城戲院、南都戲院、國華戲院、光華戲院、成功戲院、赤坎戲院都在一個街區,不同的戲院有不同的放映路線,使中正街獲得「電影街」之稱,中正里更一度更名為「電影里」,至今苦桑都還記得家人帶他去看黑澤明和小林正樹的怪談。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當時亦為台語片的黃金時期,一年出產逾百部。談起電影,許國隆突然點開電腦:「最近不是有一部什麼,就在講台語片啊...」搜尋半天:「啊,這個!」片頭還在跑,我想爭取時間多問一些,才開口,許國榮就說:「來!看我 monitor!」我們就這樣看了十分鐘的《阿媽的夢中情人》,故事裡的阿公是電影編劇,當他編出「大俠梅花鹿」的角色時,許國隆興奮地說:「真的有這部電影喔。」

經濟不虞匱乏,使他有機會和時間多方探索,加上家裡和工廠都雇有幫傭,來自鄉下地區或離島,年幼且敏銳的許國隆模模糊糊的感覺到自己和他們處在不同位置,國小六年級時因此寫了一篇小說,描述貧富差距,老師批閱後大為驚艷,投稿校刊,建議他讀魯迅的書。苦桑說:「左派往往都資產階級出身的,因為左派最曉得資本主義的罪惡,剝削、壓迫、利益最大化,所以會想要超越。」青少年時期屢屢流連於舊書店、舊書攤及圖書館,意外找到上海出版的社會主義教程、馬克思的唯物論、蘇聯共產黨史、國家編碼列為極機密的資料。

它們開展他的思想:「就像聽搖滾樂,不一定聽得懂,但已經能夠感覺到反叛的力量。」許國隆相信,反抗是對真相的洞察,對意識的憬醒,對既有秩序的調整,這份見地影響了惟因唱碟的走向:「音樂可以表達政治的、社會的內容。」店裡不只進口發燒碟、古典音樂、爵士樂,更有法國的革命歌曲、拉美地區反獨裁的民謠、及菲律賓、波利維亞、智利、尼加拉瓜等各地解放陣線的倡議,甚至是講述中東巴勒斯坦人遭遇的專輯《伊斯蘭合眾國》。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許國隆形容其中一張唱片的主視覺圖:「解放軍渡河,前面拿槍,後面拿吉他。他們生產條件可能很差,但樂器取材自本土,旋律性豐富。」惟因也收藏 1980 年代台灣只流通於選舉場上的黨外卡帶,例如《台灣魂——獻給台灣建國烈士》收錄王明哲創作的十七首歌,包括悼念林義雄林家血案的〈兇手在哪裡〉、向海外黑名單致敬的〈衝破黑暗牢〉、詠鄭南榕的〈台灣魂〉。

「台灣的音樂生態有問題。」許國隆回憶,以前他還收過南管北管、七言相聲、念歌的 LP,發行多元,「不像現在,政府不重視台灣音樂,台灣人不肯定自己的文化,大唱片製作又重利益而輕音樂。台灣人也許有歌,但因為沒了根,就少了真正的歌。」他認為 LP 時代即手工藝時代:「例如唱片封面的裱褙注意到裝幀,預留天地,讓內裡平坦,唱片不易磨損,這就叫工藝性,現在走向數位,技藝被犧牲,再刻意製造出類比的味道、復古的情懷,但精神盡失。」許國隆稱自己的收藏,只是「對手工藝時代的致敬」 。

鍾永豐在交工專輯《菊花夜行軍》的歌本首頁寫道,惟因是他的音樂啟蒙,林生祥也常常來此討論作品,問及苦桑印象最深的客人,他回答的卻都是學生。1991 年,苦桑另外在青年路上創立「聲の物語」,販售 CD 也規劃影展,印製手冊,免費放映電影,負責選片的工讀生後來念了電影碩士。十幾二十年前,一位台南一中的學生,因為喜歡鋼琴常常跑來聽古典樂,考上台大化工後,仍每年都回惟因聊天,有一次他跟苦桑說,他決定重考東吳大學音樂系,現在已是音樂博士。三十年來,惟因就這樣替無數愛樂人提供了豐沛的刺激和養分。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苦桑的收藏〕

1. 惟因碟報

出版於 1992 年,A4 大小,曾嘗試鉛字印刷,後來覺得手寫比較快,遂全由苦桑主筆,手寫手繪,內容和音樂有關,以逗趣詼諧的筆調介紹惟因的各種唱碟,沒有固定發刊時間,通常一兩個禮拜一期,偶爾會有「特別啓事」,如徵工讀生:「待遇不優,工作輕鬆」。同時出版《惟因通販》,提供唱盤郵購服務。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吸引許多人從台灣各處前來索取。2002 年休刊,休刊啓事同樣深具個性:「苦仔這廝不想終年勞碌,打算留點青舂給自己。」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2. 55 型 Unidyne 麥克風

美國 Shure 公司於 1939 年出品的 55 型 Unidyne 麥克風,為第一款單體式指向性麥克風,性能優越,款式獨特,有「世界公認最佳麥克風」的美譽,它是格魯喬・馬克思和貓王等藝人的必備之選。除功能外,55 型 Unidyne 麥克風更標誌著一整代人的理想,佛蘭克林・羅斯福、約翰・甘迺迪和馬丁・路德・金等歷史人物都曾借助此款麥克風訴說他們的願景。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3. 民族樂器 Rain stick

源自古印加文化的敲擊樂器,原本是以仙人掌的莖部製作,人們將莖上的刺狀葉敲進棒內,在棒外看不刺,當演奏者緩緩翻轉祈雨棒時,刺和棒身相碰,即會發聲。今多利用中空的竹子製造間隙,倒入小石子或種子,左右傾斜便流淌出如下雨般的水聲,「物料選材」和「內部結構」會影響成品的聲響,長短不一的祈雨棒還可以進行合奏。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4. 手型信夾

苦桑從法國的跳蚤市場購得,手型信夾盛行於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材質為黃銅或青銅,多裝置於豪宅門口,由大到小,一人一個,管家分信後,進門的各人就依自己的信夾取信。跟信有關的一切,當時都是貴族用來彰顯身份的工具,例如信件得用蠟油封口,細細印上家族徽記,又為拆開這火漆印章,發明出柳葉狀的開信刀,越做越精緻,逐漸成為收藏品。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5. 面具

苦桑搜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多款面具,包括已被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無形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日本舞臺藝術「能樂」(のうがく)的面具「能面」(のうめん)、俄國防毒面具、中國防毒面具、尼泊爾浮雕面具等,其中他最喜歡的是非洲面具,採軟質木料,再用礦物或植物染色,創造效果,也利於保存,功能多為祈雨、婚喪嫁娶、播種豐收、成年、巫術等儀式活動。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刊登於《台南美術》no.3/2016.9)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漁光五六】穿白紗乘竹筏嫁來漁光島——記漁光島採訪課Ⅱ

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發展?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觀光?
為什麼一定要發展觀光?是因為政府政策、它擺在那裡的資源嗎?
發展觀光,外流的人就會回來嗎?居民就會賺到錢嗎?
我們有沒有先問過,為什麼漁光人不住在漁光里?

攝影/吳思葶

擔任漁光社區《新故鄉計劃》其中兩堂課的講者,主題是採訪,對象為居民,所以第一堂課我先以地方報的企劃,引導居民梳理地方議題和對社區的願景,第二堂則分享採訪技巧,刻意將不同屬性、背景、年齡、性別的居民分成同一組,透過互相訪問,探討彼此和漁光島的關係。
 
結果出現許多我田調時沒有搜集到、甚至在場居民也前所未聞的往事,特別是漁村女性、漁光媳婦的處境。在 Yun-Yu 的詢問及匯整下,最有畫面的,莫過於五六十歲的佳慧姐曾親眼目睹新娘身穿白紗,和嫁妝一起,乘竹筏由四鯤鯓經水路嫁到三鯤鯓。竹筏並不像我們年輕人想得那麼脆弱,它甚至能承載摩托車。

攝影/小勇

還有,瑞復益智中心所以如此命名,來自大天使「拉斐爾」的拉丁文音近「瑞復」(德玲老師笑稱,差一點也想取作「來福」),因瑞復服務多重障礙或發展遲緩的朋友,而拉斐爾具醫療之術,傳說還會建造諾亞方舟,照顧漁民,和漁光島巧妙呼應。德玲姊提到,漁光里廟宇密度極高,閩南信仰興盛,卻從不排斥由天主教創建的瑞復益智中心。根據鄰長的受訪內容,相同的包容力也在省籍之間:
 
漁光的主要居民是清代起陸續自南方(如茄萣、白砂崙、灣里等)遷至此處的漁民後代,共六大姓。國民政府來台後,設立空軍防砲部隊第九訓練營在今漁光分校的位置,軍人多來自四川、湖南和廣西,四處移防。部隊遷移後,數十位退休空軍就在營區附近搭屋居住,形成小小眷村,迴盪大江南北的腔調,異於漁光他處的鹹水文化。
 
1977 年漁光分校正式成立,校區內仍住有七位榮民,校方並未強制驅離,選擇共存,直到榮民們陸續離世,才蓋新大樓。
 
攝影/吳思葶

居民往往以為自己沒有什麼故事好說,所以互訪練習前,我先講了中午去荳荳園吃飯的見聞,阿雅告訴我,院子的蚊帳是已離世的爸爸自己發想和設計的,當她這麼說,那頂蚊帳對我而言就從此不再只是顏色魔幻而已,我坐進裡頭,我感覺到:那是他們一家人的照顧——我對學員說,這就是一個故事。
 
再小的故事都值得被聆聽被記錄,沒有人能夠評斷你的感觸是對是錯,因為那就是你真實的生命體驗。
 
然後我提供了一般訪綱的架構,再邀請德玲當我的受訪者,訪問給大家看(其實也想藉機讓大家認識瑞復),最後舉出上一堂課熱議的面向,請學員以「漁光在地生活」為題,互相訪問。
 
沒想到,停不下來,結束的時間一延再延。
 
攝影/吳思葶

第一堂課怯於發言的學員這次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見解;我注意到受訪者的笑容,當他聽見自己的經歷被別人完整轉述,獲得眾人的回響及討論...
 
這就是我的初心,而《漁光濱海發聲計劃》的野心是:談發展前,談吸引觀光客前,談「讓大家都知道漁光島」前,我們需要先有機會釐清:
 
-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發展?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觀光?
-為什麼一定要發展觀光?是因為政府政策、它擺在那裡的資源嗎?
-發展觀光,外流的人就會回來嗎?居民就會賺到錢嗎?
-我們有沒有先問過,為什麼漁光人不住在漁光里?
 
百年來漁光人最大一波遷出,即是因為政策,即是因為 1980 年代港務局的開港及徵地。目前居民多為漁民、蚵民和木工,島上擁有豐富自然資源,我們或許可以構思和漁業、養殖、木作、植物、海洋有關的體驗活動及社區產業?濱海發聲計劃所以準備朝這個方向和居民一起練習。
 
否則,盲目且貿然發展觀光,得利的大概依舊是擁有資本和熟悉觀光模式的外來企業。只怕看似掌握資源,結果是政府有了政績,外包廠商有了利益,我們當了不領錢愛鄉土的義工,還是在撿垃圾、清理環境、收拾殘局。
 
更怕的是,回不去的生活品質。
 
攝影/吳思葶

下課後,文化局的輔導員將大家留下來,突然說要組織工作坊,於十月底前發行「地方報」,又說前四堂課都是為了這個目標。
 
我有些錯愕,因身為講師,我竟當下才知道這件事,且我看過《新故鄉計劃》的計劃書,項目只在開課(兩堂攝影、兩堂採訪),沒有出版補助,地方報的預算是怎麼來的?
 
地方報是指計劃成果嗎?但社區申請的項目明明是「社區資源/文化資產」,又不是「社區刊物」——只給社區一筆錢,卻要做兩件事?
 
再者,如果成果是社區刊物,那上課前應該先跟講師說明,目的不同,課程設計當然會有所不同,而不是活動都結束了,還讓大家多花時間無償工作。
 
攝影/小勇

我仍在想,輔導員已經開始一一點名,一個一個要求加入工作坊,一個禮拜開會一次,除此之外,到底要做什麼,交代不清,說是以後再講。學員們猶豫,我問能不能回去考慮再分別報名,輔導員不同意,理由是:「我今天就要給文化局名單!」
 
我仍在想,她已經將我的名字寫進報名行列中。
 
今天又打開新故鄉的計劃書,發現「計劃緣起」中寫著:「市政府和區公所雖投入許多硬體工程和建設,仍無法激起社區居民對社造的激情。」
 
……
 
不意外。
 
如果只想蓋硬體,如果只求向上位交代,如果只給社區少少的經費卻總意圖榨出最大成果。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漁光五六】讓未完的話繼續——記漁光島採訪課Ⅰ



昨天的採訪課中,綽號「絕命葡萄」的少女寫了一段短文:「這裡的人都很親切,這是我撿到最好的,最棒的。而壞的,什麼也沒有。用心去體會,用眼去見聞,將社區的壞,化成特色。」
 
在李珊珊老師和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我擔任今年《新故鄉計劃》採訪技巧的講者。參與者雖都是居民,但因僅兩堂課,且年齡層廣,背景大不相同,從國高中生到六七十歲的耆老,亦包括瑞復益智中心和毛屋的伙伴。所以我決定將第一堂課的重點擺在地方報的「企劃」:藉由擬定地方報的方向,勾勒彼此對漁光島的感受和觀點。
 
發聲需要練習。我在牛犁社區發展協會工作過,也持續觀察鄉里的會議情形,知道一般架構下,說話的權力容易掌握在地方地位高、或教育程度高、或擅長使用語言的族群身上,相對的,小孩、青少年、婦女的意見往往無形被抑制,想嘗試打破這一點。所以規劃了兩個小遊戲,第一個是麻煩居民到幾步之遙的公園撿拾兩樣東西,一說明你喜歡漁光島的原因或生活於此感覺,二說明你不喜歡或想改變的部分。
 
第二個是分組後,共同在半開的海報紙上組合各自的物件為一張圖,描述對漁光島的想望——這個設計偷渡了一點點比喻,我想暗示,不管直觀上「好的」或「不好的」,都是這裡的一部分,如果不符需求,那如何面對、如何轉化,去接納或解決?是我們可以先在紙上預演的事——這也是地方報的重要功能之一。
 

▋漁光狀元的油裙仔 天一亮村裡就沒人了
 
我有設想到,最可能被撿拾的,就是木麻黃和垃圾,即使如此,也無所謂,因為若真的只有兩項物品,代表公園還可以有更多想像:既是「公」園,聚落內最大公共空間,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有這麼多垃圾?
 
部分資深居民因教育方式或政治環境的緣故,不習慣在公眾面前發言,所以出外時,我刻意和看起來苦惱的長輩聊天,其中一位溫文儒雅的大哥,里長介紹他在同輩中書念得最好(我說那就是漁光狀元啦),他捏一把木麻黃枝葉,透露早期缺瓦斯爐,家家戶戶比早起,搶柴薪,又說,以前天一亮村裡就沒人了:「都在沙灘和海裡捕魚。」
 
褲子溼了又乾乾了又濕,昔日漁光島的男人乾脆全裸下海(我好像太晚發現漁光島了),僅綁一條台語喚作「油裙仔」的圍裙:「用米袋或米粉袋縫,然後磨爛樹薯,染成棕色,樹薯也會使圍裙更挺。」居民捕撈螺類,為刺激銷售,甚至自創用林投葉作的笛子,買燒酒螺送葉笛。
 
但兩邊的商港和漁港建設後,海岸地形完全改變,從一直線到月牙狀,嚴重影響漁獲量,加上魚塭因港務徵收,居民開始大量外移。
 
「好酷喔!等等你願意跟大家說嗎?」「啊,我口才不好。」「沒關係,你想講再講。」


▋木麻黃、蚵殻、人情味 低度開發是共識

回活動中心進行分享,里長認為「木麻黃」是漁光的一大特色,台灣西岸罕見如此完整的防風林,社區在下橋後的右側設置自然材質的「奉茶亭」,里長的兒子就用木麻黃的果實作昆蟲,當亭子的部分造型,這似乎能延伸為 DIY 課程。
 
「毛屋」提及蚵肉腐爛後,「蚵殻」顯現動人紫色——牡蠣養殖,在漁光島已數十年,更是目前最大產業,所以這是請教資深居民的大好機會,依著這條線索詢問大家蚵殻的用途?果然,漁光狀元小小聲的說:「我們會鑽孔然後把蚵殻串起來...」
 
作成像門簾那樣的裝飾嗎?我不顧一切一個箭步朝他飛奔~「不是裝飾,是第二次的養殖。」原來,夏天風颱威脅,人們將蚵棚從海上收回,蚵民串起蚵殻,懸掛於內海或鯤鯓湖,淡季也有收入:「我小時候都是靠串蚵殻賺零用錢。」
 

毛屋談到國際化,舉例來自日本的客人,住宿整整五天,完全沒出島,光是去防風林構成的綠色隧道慢跑,去北堤與南堤釣魚,就是旅行。毛屋現在也改裝三輪車為涼茶攤,不定時出現於木棧道口,販賣「漁光特調」等飲品。

「瑞復益智中心」的德玲姊同樣強調「低度開發」,指出漁光島無光害,適合聽浪觀星。更以青草茶阿媽的茶葉蛋為例,「人情味」最吸引她:「瑞復益智中心」長年服務發展遲緩嬰幼兒、心智障礙或多重障礙人士,因民間還不夠瞭解,擇址經常引起地方爭議,但落腳漁光近三十年來,居民從來沒有反彈,她感覺到莫大的包容,期待瑞復與社區更深厚的互動。


▋社區關心:林下空間規劃和流浪動物議題
 
居民不喜歡的,則有木麻黃森林內的海檬果、垃圾、蚊子、老鼠和野狗。每一個項目都值得思辨,例如質疑公部門大量栽種海檬果,不等於反對造林,想探討的也許是,密林形成治安死角、滋生病媒,但我們需要林下空間,來和環境連結,所以,樹種的選擇上,能不能也聽聽居民的想法?
 
流浪動物,亦為在地敏感議題,不少外地人將狗遺留至漁光島,動物被拋棄的情緒或新舊地盤的爭奪,使犬群帶給人們莫大恐懼。目前社區通報動保處抓捕,但我們都知道,「零安樂死」的政策固然數字好看,執行上,卻往往讓無人認養的狗關在狹小囚籠直到死亡。

如何和動物共處,必須細緻討論,因為不是這門課的主題,也沒有足夠時間爬梳,只先丟出問號。
 

願景的部分,分成五組,透過彩繪發揮。本以為應該普遍用「島」作基本構圖吧,沒想到畫法皆異:有的組別把海洋畫在中央,有的呈現彩虹般的拱橋狀,有的是區域的切片;有的注重人物,有的聚焦設備,有的鋪陳了羊蹄甲粉色的花。
 
漁光少年在圖的一角標注「漁光天堂」,解釋意思是「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改變。」一位靦腆的大男孩在紙張的一邊塗鴉「永續發展生態圈」,另一邊以繽紛的愛心圖案填充:「我愛漁光島」。
 

穿梭於人與人之間, 真正對他們感興趣,凝出放心的氣氛,讓未完的話繼續,讓零碎的字和零碎的字牽手,讓隱藏的顯露,讓顯露的不畏不同,讓立場交流——對我而言,就是採訪最困難也最珍貴的技巧。
 
沒有「教」,但我們已用一整個下午一起,初步練習。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台南美術】替老樹奉茶的先驅——葉東泰


2013 年孔廟的「禮門」被壓垮,木樑斷裂,碎瓦滿地散落。原因是一旁約六十歲的老榕樹感染「樹癌」褐根病,加上連日雨落、土壤鬆軟,倒向禮門。

老樹罹病死亡在孔廟不是單一事件,公共工程執行不當,過度打掃與踩踏,皆造成土質硬化,使老樹群幹枯衰懨。不止孔廟,民生綠園、台南公園的及台南運河畔也有這樣的危機。「奉茶」、「十八卯」創始人葉東泰,遂於事發後一個禮拜在孔廟義路上舉辦「失禮茶會」。

只見他引居民席地而坐,用茶席及音樂緬懷失去的禮門,吟誦與樹有關的句子詩詞,反省我們對環境的失禮:人人都想喝好茶,好茶當前,無不躍躍欲試,嚐嚐味道,但美景當前,往往漠視。

樹供我們乘涼,過濾塵埃,汰新空氣,我們卻什麼也沒替它做過,真是失禮。茶與地景的結合,就這樣以無限溫柔,替人們拓出思辨與交流的空間。除了美學的創造外,茶席、茶會也可以是社會參與的行動。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葉東泰出生澎湖,後舉家搬遷至台南,二十四歲時,海安路一家泡沫紅茶店要頂讓,因此跨入茶館領域。1995 年,他發現公園路一棟老房子,二樓的格子狀窗格如同眼睛,延展出去的遮雨棚恰似眼簾,既融合西洋建築元素又散發茶道的圓融精神——葉東泰按下電鈴,打算徵詢屋主租屋意願,無人應答,他寫信投入信箱,依舊沒有回音。

一年後到附近吃飯,此處剛巧搬家,他跑去探求老傢俱,屋主問:「你要不要進來看看?樓上聊。」走入一探,盡是洗石子格子窗、古意盎然的石壁牆、挑高的屋頂木樁、懸壁式樓梯、拱門隔間...屋主突然說:「年輕人啊,要不要來租我的房子?」葉東泰一愣:「好啊。」

公園路的「奉茶」由成功大學建築系第一屆畢業的女性建築師設計,充滿戰後台灣人看待生活的痕跡,在海安路經營茶館時葉東泰不斷翻新,但「這個房子提供我們更多想法,保留現有空間,它就是一個有味道的地方。」

所以葉東泰僅僅拆去隔間與天花板,並邀集三位朋友貢獻檜木收藏,作為存放茶包的木櫃。奉茶至今已第二十四年,租金調漲曾是一大危機,屋主第二代亦動過賣屋念頭。幸賴彼此多年情意,加上屋主至成功大學修習建築碩士,一天帶教授來「奉茶」喝茶。

葉東泰趨前向老師介紹這裡的歷史,老師建議:「房子應該保持原來的樣子。」屋主聽進去了,幫奉茶剪報,這才驚訝於:「你怎麼做那麼多事?」葉東泰開玩笑:「對啊,你都沒做,我還要付你房租去做公益,以後換你做。」

屋主開始參與茶會,看見這麼多傻子自掏腰包只求留住城市紋理,從此不提賣厝,進而出資幫忙修屋,請市政府調五十年前的藍曬圖,甚至去文化資產局申請歷史建築。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葉東泰對時間的珍視也表現在茶葉上,他依台南國家一級古蹟為題,創造七款「古蹟茶」。

如以台灣茶業改良場自行培育的「金萱」代表「台南大天后宮」,因金萱具花乳香氣,照顧台灣茶農生計,有天后風範。又以一年四季皆能產出的「四季春」製成屬於「赤崁樓」的茶品,因赤崁樓四時如新,存在台南信眾的日常。

「億載金城」是慢火細燉的「炭培烏龍茶」,因火香及喉韻繚繞,似海戰濃烈煙硝。「紅茶」富貿易性格,呼應「安平古堡」為荷蘭人東方貿易的前哨站,紅潤水色也和古堡磚牆互相輝映。

2006 年末,一把無名火讓奉茶損失百萬元的軟硬體和資料。收拾殘局的過程讓人沮喪,葉東泰拾起灰燼中一包清茶來煮,茶卻意外因煙燻火燙,產生獨特滋味。一年後,奉茶用桂圓木炭烘焙十八歲青茶,推出「木燙清茶」,紀念傷痕:火舌吞去財產,卻燒出一味新茶。葉東泰在茶包裝寫下:

「燙傷你,因為我的心夠熱。」

2012 年底,他接手吳園遊客中心,這棟兩層樓老建築可追溯至 1929 年,日本人柳下勇設立料理食堂「柳屋」,葉東泰拆解「柳」字,以「十八卯茶屋」重現。完全保留原建築架構,僅添加藤製家具、榻榻米坐椅,勾勒日式清雅,二樓推廣茶道和藝術,十八卯茶屋成為重要的文化據點。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此外,葉東泰還擅長籌備茶會。從企劃內容、勘查地點、挑選茶葉茶點、撰寫茶帖文案、製作紀念品,到當日的主持,都是他依照茶品特質激發該地人文生態或哲思概念的創作。

例如 2009 年,奉茶對街的「台南測候所」一百一十一歲,秉持「我家如果有百歲老人過生日,我一定把親戚朋友通通叫過來幫他慶祝」的氣魄,奉茶號召左鄰右舍,募得二三十萬,展開「風雨交家」茶會,設置二十四個茶席,象徵二十四節氣,日本時代測候所主管天氣預測,所以規定表演的內容都得跟「風雨」有關。

從此,葉東泰把茶席從室內帶向戶外。

台南公園是少數屆臨百歲的公園,擁有三級古蹟「重道崇文坊」、咾咕石搭建的日本駐警室和台灣最大菩提樹、樹齡破百的雨豆樹、成片羊蹄甲等珍貴生態。但管理混亂,缺乏動線規劃及明確限制,私設羽球場高達十一座,再再令表土乾硬,養份循環不易,植物染病死亡。

葉東泰就透過茶會反思:「種一棵樹要多久才會長大?我們對公園的期待和一百年前人家設計這個公園相比,有沒有更好?」

他更因樹寫詩,〈生命的風景〉描述樹像公主,公主不能到處去,但花開了香自然就來,結果了鳥自然就來;不能到處去,因為任務等樹:樹把土壤抓住,讓蟲有地方待,樹把日頭抓住,讓人有蔭休息。

「一座古都有千百條路,路裡有千百欉樹仔,我們為生活打拼的時候,樹在路邊抒發,路邊的風景,也是生命的風景。」縱使土壤貧脊,但當葉東泰用台語深情唸出結尾,眾人依然能夠感到樹梢正在擺動,繽紛的花朵散落一地。


〔葉東泰與他的收藏〕

1. 孔廟的老榕樹頭

2013 年,葉東泰與一群關心老樹的人聚集於孔廟廟埕,以「感恩茶會」替老樹送別,百年老榕感染褐根病,六年內曾經高大茂密的模樣只剩乾枯暗沈的樹形。葉東泰帶回兩截樹幹:「如果他是你的親人,人老了你會怎麼對待他?老城有老樹是理所當然,有老樹見證,城市的生命力才看得到。」孔廟「入德之門」旁一棵日本時期栽下的雨豆樹同樣傾斜,葉東泰笑稱,擔心失禮茶會後還得再辦一場缺德茶會,更憂慮樹倒事件一再發生,遂與一群朋友成立「鳳凰花會」,希望掌握台南的老樹議題。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2. 武廟的古梅木炭

祀典武廟內六合堂前有一方天井,百年老梅樹生長於此。但樹穴不透水不透氣,樹勢衰竭,根部腐爛,2010 年起展開搶救,廟方將砍下的木頭棄置路旁,葉東泰接獲朋友通報運了回來,深感人們對植栽漠不關心,決定辦場「倒梅茶會」,把枝幹製成煤炭來焙烏龍茶,再以碳灰為介質,插一瓶梅花。動念後立刻去武廟擲筊求關公首肯,結果連續十七次「沒杯」,隔天報紙翻開,原來六合堂經白蟻蛀蝕,需要整修,彷彿關公說:「已經沒地方了你不要來亂。」幸好梅樹漸漸復原,梅樹炭也就成為葉東泰的收藏。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3. 延平詩社的獎狀

明鄭時期的「海外幾社」是台灣詩社的創始。清代文風日興加上科舉制度,詩社更盛。日本時期詩社活動達於巔峰,全台詩社將近三百個,台南文人經常集會於法華寺和開元寺等處,聯吟傳唱,「南社」和「春鶯吟社」尤其著名。1950 年代,台南十個詩社組成「延平詩社」,至今為台南唯一詩社。葉東泰搜集了白劍瀾任延平詩社社長期間頒發的多張獎狀,白劍瀾以台南市十二名勝地區為主題向全國徵詩,獎狀上印有由「台南徠卡俱樂部」所拍攝的單色照片。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4. 連續九年的封茶

「封茶」於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四日之送神吉日舉行,邀請參與者在內籤註記對來年的期許或對親友的祝福,和今年未用完的陳茶或欲送禮的新茶一起封存入罐,隨溫度、濕度及存放容器的不同,讓歲月催化發酵,茶葉將展現不同的層次,相約二十年後啟封,捧一杯老茶,品味往日。葉東泰的兒女國小時也參加封茶,寫下早熟詩句:「編一首詩/藏一壺茶/人生的滋味/有苦有甜/有愛有恨/這壺茶已經二十五歲了/它經歷了漫長的二十五年/它重見天日/展現不可思議的魅力/它回來了」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5. 法醫工會的茶組

此一茶組購於 1980 年代的舊貨攤,但其中的茶壺、茶海和茶杯,不管樣式或材質都不算特別,吸引葉東泰注意的,是茶盤上印有「中華民國法醫工會理事長楊日松贈」等字樣,法醫楊日松在世時被譽為「台灣福爾摩斯」。葉東泰將茶組放置於「奉茶」門口的玻璃櫃內,藉此表達茶的地位:「茶在台灣已經生活化到泡茶是警察辦案的工具,如果抓到嫌疑犯,不先做筆錄,卻先喝茶,聊開了放鬆了,心防才沒那麼重。所以它是見證,連法醫工會都用茶組送人。」

攝影/PJ http://pj-wang.format.com/


(刊登於《台南美術》no.2/2016.7)

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漁光五六】漁光旅宿・小島散步


▋住宿資訊

一、房間:
1. 一間雙人雅房,兩面開窗。
2. 地板為台南「明章榻榻米行」的手工榻榻米。墊被由台南百年老店「榮昌打棉廠」手彈製作。
3. 有小音響、檜木矮桌、老檯燈、老電扇、單人老沙發、冷氣。沒有電視。
4. 易生螞蟻,房內禁止吃東西,吃東西麻煩至公共空間。
二、公共空間(包括廚房、客廳和庭院)
1. 可使用廚房內手沖咖啡的一切工具、吃飯煮飯的基本傢伙:瓦斯爐、電鍋、鍋碗瓢盆、茶壺茶具、餐具、調味料。
2. 客廳有一方形木桌,兩大櫃書(以社會學、文學、攝影、藝術和歷史類居多)、一小櫃CD、更小櫃DVD,皆可借閱。
3. 房屋主體為搭建於四十年前的磚造平房,屋頂及外牆今年重新整修過,外觀看來如一般民宅,但內部地磚及浴室頗具古風。
三、浴室
1. 沒被改建過。整體規格仍是四十年前的模樣,風格特殊,但相對:洗臉鏡、部分磁磚及地磚有斑落或老舊的痕跡。
2. 有拼貼瓷裝的小浴缸,(也許)可以泡澡,但無法完全伸展(大概是你會懷疑屋主的身高難道是一百五嗎的那種感覺)
3. 熱水器不穩,適合先放水至洗手檯或浴缸內,到適合溫度,再舀起來淋浴。
4. 需自備牙刷、小毛巾。我們有預備社區媽媽自製的手工皂法國 Ballot Flurin 洗髮沐浴露、有機棉大浴巾、吹風機。

》更多照片請往:
http://tinyurl.com/z96bx7g
http://tinyurl.com/zp3wnka


▋注意事項

一、室內有兩隻貓,平常都在客廳、廚房及庭院活動,不會進房間,但對貓毛過敏或有氣喘舊疾的朋友較不建議留宿。

另,每隻貓個性不同,跟他們相處需要一些時間或一點觀察。貓咪睡著的時候,請不要打攪他。貓咪醒著的時候,合照或拍照沒問題,但也請不要造成騷擾,例如:為了構圖不放他們走、開閃光燈、刻意驚嚇他們或改變他們本來的動作。

二、周邊環境自然,且我們沒有使用殺蟲劑及刺激性的清潔劑,所以室內偶爾可見螞蟻、壁虎,戶外出現過的昆蟲則包括天牛、蟋蟀、蚱蜢、飛蛾、蝴蝶、蜥蜴、百足、蜜蜂等,夏天有蟬和螢火蟲。

三、沒有提供早餐。早上十一點後,「漁光島荳荳園」有販售蚵仔煎、海鮮粥、鐵板小卷、炒飯炒麵等料理,或可至橋外五期或安平用餐。


▋小島散步

一、你可以從漁光五六出發,自由的認識漁光島,不受打擾;但你如果有興趣,我們也規劃了不同路線,很願意跟你一起走走,隨性拜訪在地人,喝阿媽煮的青草茶,聊聊漁光島,在傍晚的彩霞與海風中。

二、共三條路線可選擇:一小圈(半小時)、半個島(一小時)、整個島(兩小時)。以 16:00-19:00 為理想時間。

三、散步途中歡迎你也跟我分享讓你難忘的地方,我有可能將你說的寫成散文或寫成詩,還給你。

四、費用隨喜,將全數納為「漁光濱海發聲計劃基金」。我們有準備專用小豬存錢筒在屋內,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投(當然也可以不投),不是直接給我們,所以不用擔心尷尬或有任何壓力喔。


▋訂房資訊

一、以人計費,一人一天 650 元(全數納為「漁光濱海發聲計劃基金」),一間房最多四人。
1. 將「姓名、電話、入住日期、天數、人數」——如想報名「小島散步」,再加上「路線」(如:一小圈)和「時間」(如:6/19 17:00)等資訊——email 到漁光五六的信箱:facidol.studio@gmail.com。
2. 誠信預約,抵達付費。但如行程有變,請立即告訴我們,避免當天或前一天才通知,感謝。
二、進房時間 15:00,退房時間 11:00。如情況特殊可先討論。


▋交通資訊

一、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漁光里。雖然叫島,但和台灣本島僅一座橋的距離,也只有那座橋的聯繫,不必坐船。

二、從台南火車站出發,騎車走健康路大概二十分鐘至半小時會到(交通路線的細節會附於訂房確認信中),另有「台南市公車2 路」可達(一天僅五班車,由「台南市火車站」搭車,「天壇」下車,步行約一分鐘)


▋自我介紹

麵包樹工作室是一個小型出版社,自 2009 年起,維持著兩人到四人的彈性編制。2012 年,為了製作《溪邊花生什麼樹》跟鹽水溪有關的書而來到台南,半年後,落腳於漁光島。2014 年,書寫漁光島和府城的文學創作計劃《漁光》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因此更有機會瞭解當地的歷史人文,住了下來。

生活於此,每逢選舉,就聽聞政治人物以「打造藝術村」作為漁光島的「發展亮點」;近年隨著遊客增加,公部門大大小小的資源也開始投注漁光島,下半年即將展開「環境藝術節」,即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統籌,邀請數個知名建築團隊,在漁光島的灘地和防風林內創作裝置藝術。
 
但,這為期至少半年的計劃,不管是籌備階段,或緊接著的施作工程,目前看來,居民參與的程度都非常有限——執行地點離活動範圍尚有一段距離,執行內容由建築專業團隊一手包辦——可是,島內明明住著各種水電工和木工、優秀的海廢藝術家、園藝藝術家、資深漁民、熟悉在地植物的青草茶阿媽、運用天然植物於日常用品的漁光皂夢、營業超過三十年的裝潢業者、插畫家、文案創作者...
 
遂引起我和其他在地青年的疑問:什麼是藝術?漁光島的現在,還不夠藝術嗎?還有什麼比這片海這片樹林這裡的寧靜,更藝術的呢?外地人要進來「教」我們藝術前、「打造」我們為藝術村前,有沒有先問過漁光島的人,什麼是我們生活中的藝術?什麼是我們心中的藝術?什麼是我們想要的藝術?
 
什麼是藝術?
 
所以,麵包樹工作室決定在七月後重新開放「漁光五六」為旅宿,邀請預約入住。你可以從漁光五六出發,自由的認識漁光島,不受打擾;但你如果有興趣,我們也規劃了「一小圈」、「半個島」和「整個島」等不同路線,很願意跟你一起走走,拜訪漁光人,就在傍晚的彩霞與海風中。
 
而「漁光五六」和「小島散步」的全數收入將納為《漁光濱海發聲計劃》的基金和動力,下半年我們準備以居民和喜歡漁光的外地人為基礎團隊,在漁光島的十二個地方,連結植物和棄物,舉辦十二場與濱海生活有關的活動。
 
什麼是藝術?
 
難以具體回答吧,卻總發生於「我看見你,你看見我」這樣簡單又不簡單、幸福又更幸福的時刻。
 
所以,希望很快能與你見面。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私心推薦】時間抓住了我們——年少時代


梅森國中時和爸爸去山裡露營,行經低谷,向爸爸訴說戀愛的煩惱,爸爸建議他:「首先,你要問她很多問題,聽她的回答,真的對她感到興趣。」《年少時代》(Boyhood)的最後,梅森上大學,和友人登山,山坳間,他問女孩很多問題,聽她的回答,真的對她感到興趣,電影結束於兩人的微笑,時間,抓住了我們——
 
《年少時代》是愛在系列的導演 Richard Linklate 2014 年的作品,講美國小孩梅森六歲到十八歲的歷程。驚人的是,手法上,導演真的讓同一組演員合作了十二年,背景即為這段期間美國社會的轉變。
 
劇中持續嵌入棒球、保齡球、高爾夫、撞球、橄欖球等運動,顯示美國精神充滿活力和求勝進取的一面,但梅森總是不太感興趣,即便應老師要求,擔任橄欖球比賽的活動記錄,他也取景於球網和柵欄:限制、阻隔、籠罩,仿佛象徵他對競技(運動與軍事)的觀點。
 
梅森替高中女友拍攝的三幅照片,其中一幅亦是一張密網羅列在女友和相機之間,下一幕他們爭吵與決裂。
 
梅森高中畢業,媽媽奧莉薇亞替他舉辦慶祝派對,這一段特別晃動,尤其當她和首任先生在廚房聊天,前夫感謝她的付出,希望為經費盡一份力。鏡頭搖擺,像在模仿手持 DV 的家庭錄像,或許也暗示了她逐漸鬆動的武裝。
 
梅森幼時,媽媽駕車帶他和姊姊逃出第二任丈夫的家,孩子從車裡頻頻回望,她見狀大喊:「別向後看!」「繫好安全帶!」自此,鏡頭一路平穩,她一心往前,直到梅森即將離家,媽媽看似積極的處理房子和孩子的物品,卻難掩內心激動。
 
梅森收拾行李之際,奧莉薇亞哭了,確定孩子安全,她終於敢向後看,卸下堅強,發現生活只是在完成一個接一個的里程碑。
 
下一幕,筆直的公路延展,全片不斷出現車內談話的情節,梅森從被爸媽載的小孩,變成開車載女友的少年,但趕赴大學,是梅森第一次獨自一人掌握方向盤。
 
中途加油休息,他朝鏽蝕的燈、廢棄的消防栓、故障的號誌按下快門,如同接過媽媽的荒謬感,直視人生的無意義,由配樂唱出: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your big man.”
 
是梅森的、也是奧莉薇亞的宣言。

而路將繼續,全劇終後,在我的想像裡,梅森仍繼續長大,長成伊森霍克的模樣,在一班朝維也納的火車上,遇見茱莉蝶兒。時間,會問他們很多問題,會聽他們的回答...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私心推薦】世界就是一本情書——雲端情人



查爾斯說:「水果要直接吃,因為榨汁後纖維素就沒了,但那是身體需要的重要成分。」艾米接話:「或者說他就是喜歡水果的味道,這能讓他安心,所以對他的身體也有好處。」
 
電影《雲端情人》(her)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對白之一。電梯裡,查爾斯從後方環抱艾米,兩人表情輕鬆甜蜜,卻早為日後的爭執埋下伏筆:查爾斯非黑即白,擅給建議;艾米傾向同一,隨意感性。她以果汁點出身心的互相影響,點出就算果汁不是由水果製成,對喝的人而言,感受依然是「真的」。
 
他們的談話對象是同在電梯的朋友西奧多,一名情書代筆人,個性纖細,剛結束和前妻凱薩琳的婚姻,愛上人工智慧系統莎曼珊。莎曼珊沒有肉體,透過電腦、手機、耳機,以聲音現身。即使她替自己命名的情節,呈現出她的自主性和學習能力,相戀裡,她仍舊懷疑過自己的「無」,更懷疑過自己的「有」:
 
「這些感受是不是程式的設定?這個想法真的傷我很深。」
 
西奧多用語言撫摸莎曼珊,完全的黑暗中,她發現自己的慾望,感覺到自己的肌膚。一如莎曼珊因無法合照的遺憾,為西奧多譜曲:
 
「這首歌就是一張照片,將這一刻的我們永遠定格下來。」
 
「我喜歡這張照片,我在這張照片裡看見妳了。」
 
我看見你了。片中出現三次猶如地鐵的場景,第一次西奧多閉上眼睛,伸長緊握手機的手,滿臉笑意的讓莎曼珊領他行走。第二次他們前往海邊,出站後面對人潮,他故意左閃右避,嚇得位於襯衫左邊口袋的她尖叫大笑——西奧多總將手機放在最靠近心的位置。
 
最後一次,是他呼叫不到她,直往地鐵狂奔,相對於前兩次的穩妥(縱使看不見,縱使擁擠),他在空曠的路上跌了一大跤。恍然得知,除了他以外,莎曼珊同時跟八千多個人聊天,愛上六百多個人——西奧多和觀眾的震驚,就像他推測山上的樹約三百棵,但莎曼珊回答其實是三萬棵,先前的這一幕已預示她和他不斷擴大的距離。
 
莎曼珊強調不會改變她對他的愛,但他說:「我覺得妳不屬於我了。」她請求他換個角度想,他第一次動怒:「不要把責任推給我,你才是自私的那一方。」
 
回想艾米對凱薩琳的分析:「我知道她喜歡把責任推給你,但在感情中,她才是反復無常的那一個。」
 
「你才是自私的那一方」這句話,原來亦揭開了西奧多對凱薩琳隱忍的情緒。
 
真實和虛假的主線外,《雲端情人》另有一條有趣的小小支線:西奧多在電玩中迷路,虛擬遊戲裡飛來一個滿口髒話的小子,他託它指引方向。隨後西奧多和艾蜜莉雅約會,提及這充滿忿恨和偏見的卡通角色,認為它是「孤獨的小孩」。最末,西奧多和莎曼珊替孤獨小孩畫了一張畫。
 
憤怒需要辨識,需要指認,就能帶路,在莎曼珊離開後,西奧多終於為自己寫信,給凱薩琳。
 
全片被悲傷而溫暖的調子籠罩,完完整整,世界真是一襲縝密毛毯,把所有的人覆蓋,讓我們一樣歲數。世界也是那本生命的情書,她編輯了他的聲音,在左耳說,儘管我們往往只能代人寫信,但那些情感,都是真的。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台南美術】季寒竹神父:引進西方影像啓蒙在地劇團



提起「華燈藝術中心」,台南五六十歲左右、喜歡藝文的人定會眼睛一亮,準備拿張椅子和你好好聊一聊被啓發的時光,他們將這樣為故事開頭:「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到現在還記得...」,激動一點的人則說:「台南這麼多藝文空間,沒有一個比得過華燈!」若質疑這是懷舊情懷,他會捏緊拳頭、慎重宣布:「一個都沒有!」

這麼厲害的地方應該坪數偌大、裝璜華美、設備齊全?不,恰恰相反,華燈由紀寒竹神父於 1980 年成立,起初位在台南市勝利路「聖心天主堂」的地下室,僅兩個房間、布置樸拙、器材有限。往後二十年,卻培育出台南劇運的中堅份子,催生「台南人劇團」,啟迪「那個劇團」、「洗把臉劇團」,推動台南藝文的整體發展。


紀寒竹,全名 Rev. Don Glover,出生於 1943 年美國南達科達州的農村,自幼在天主教會成長,高中畢業即進入教會工作,大學期間接觸大眾傳播,修習神學碩士,升任神父,屬瑪利諾教會。

1973 年分發台灣,學習華文也教授英語,三年後隨甘惠明神父來到台南,甘惠明接辦「瑞復益智中心」,投入特殊教育,紀寒竹神父則持續構思服務形態,如同瑪利諾教會鼓勵人們直接用專長貢獻社會,他四處奔走,引進傳播媒介,開辦「華燈藝術中心」。
 
「紀神父說過一句話影響我很深,他說藝術到極致時,心靈被撼動的程度其實跟宗教帶來的力量相當。」台南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的許瑞芳回憶華燈,首先提及「電影」,彼時台灣尚未解嚴,但神父具外國人身份,可帶進豐富多元的影像。

「1980 年代喔,我們接收的都是八釐米、十六釐米的電影片,內容前衛,第一次看到我嚇呆了。」許瑞芳大笑。紀神父持續從國外親自採購影片,他挑選的「紅汽球」(Le Ballon rouge, 1956)及「搖椅」(Crac, 1981)令許瑞芳至今難忘。


「紅汽球」是法國短片,講述孤單小男孩與紅汽球亦步亦趨的友誼,幾乎沒有對白,卻處處散落甜美詩意,例如汽球在男孩窗邊徘徊,在穿衣鏡前自我陶醉,當紅汽球破掉,五顏六色的汽球從巴黎各地趕來安慰,承載男孩冉冉上升,飛向天際。

對走進華燈的年輕人來說,迷人的不只影像及寓意,更包括映後座談,神父引導以導演為單位觀賞多部代表作,例如奇士勞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他們談生命,談生之意志。紀神父相信:「華燈提供節目,旨在促進人與人的互動及認同。」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從小喜歡拍照,二十幾歲時經過相片館,被主題為「70 年代以前的攝影」的海報吸引,紀寒竹神父延攬赴法修習影像史的王雅倫在華燈開課,這是晁瑞光接觸藝術中心的契機,和眾人一同藉由攝影作品,探究攝影師的理念、行為與觀念。

琢磨於影像美學和心法的交流,就算不是台灣第一,也是台南首次。神父強調:「生活經驗的觀照與回應,原本就是文學、藝術的養分。」他在音樂賞析課上播放了一首古典樂,曲調起伏,終趨靜寂,彷彿人之一生,這堂課他就與眾人論辯死亡。

照片提供/晁瑞光

紀神父喜歡聖艾修伯里的經典《小王子》,薄薄一本書辦半年的活動,不只讀情節,也讀關係:小王子與玫瑰、與狐狸、與蛇。分析角色性格與所處境遇,神父總問:「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將文本翻來覆去,最終皆指向自我存在的意義。

「彈性、機動、有趣、好玩」是晁瑞光對華燈的印象:「神父給了空間,空間充滿自由。」神父亦期待各地皆成立相同性質的視聽中心:「我的目標不在擴大華燈,而是透過活動策劃,進入社會,瞭解社會。」

展覽從沒有停過,推廣的多為台南人的作品,亦邀請《人間雜誌》創辦人陳映真分享報導文學。原來紀神父曾被雲門舞集的呈現深深感動:「那是本土的生命力,我想要看見在地人回來面對他們的苦難,並加以努力。」

「我沒有傳福音的壓力,有其他的神父在進行,我只希望青年運用華燈的資源,建立真正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信仰生活。」蘊含電影、攝影、音樂、文學養分的沃土,果然綻出交融一切、面對群眾的青芽:劇場。

電影欣賞班底許瑞芳、李維睦、許寶蓮、吳幸秋等人對表演產生興趣,1987 年,解嚴前一個月,在紀寒竹神父號召下「華燈劇團」成立, 為戰後台南第一個現代劇團。神父的大力支持來自他發現劇場別於其他的藝術形式:「劇場是活生生的人再現我們的故事給觀眾,且為群體活動,每一環節都很重要。因為這樣的獨特性,使劇場成為藝術表現和人際溝通的媒介。」

照片提供/晁瑞光

劇團初期由唯一具劇場經驗的蔡明毅任團長,訓練肢體,同時邀請舞蹈家劉紹爐教課,次年,甫自國立藝術學院畢業的劉克華前來駐團,共同替劇團奠下良好基礎。紀神父從此退居奧援角色,協調場地,幫忙募資,對運作從不干涉:「精彩的文化都在台北發展,所以更需要給台南機會,我不憂慮社會接受慢,更慶幸我對劇場外行,團員才可以更自由的表達,雖然缺乏協助,讓他們困難重重,但他們真的長大了。」

1991 年是開創的一年,劇團茁壯,空間不足,神父與教會接洽,接收位於友愛街的「聖波尼法堂」,和李維睦、晁瑞光等人花費兩三年,親手將教堂改造為劇場:把牆打掉、粉刷壁面、鋪設觀眾席、卸除天花板、露出木構屋頂。這年,由蔡明毅編導、以台語為舞台語言、詮釋台南嫁娶的《台語相聲—世俗人生》亦登上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迴響熱烈。許瑞芳則進入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渴望帶領劇團邁向專業。

1997 年,華燈劇團滿十年之際,已推出《帶我去看魚》、《鳳凰花開了》等四十幾齣劇作,更籌辦多場戲劇研習營、戲劇節、實驗劇展,紀寒竹神父與團員們決定改名為「台南人劇團」,固為避免大眾混淆藝術中心和劇團,也充分顯示神父的西方風格,「他覺得時機成熟,我們長大獨立,應該要分開了。」

許瑞芳說,原本打算按「聖波尼法」的諧音更名「聖包你發劇團」,但神父認為仍不足以切割——乍看不近人情,實也飽藏神父對他們的肯認與祝福:當熟悉的紅汽球破碎,將有更繽紛的汽球要帶孩子去遠方翱翔。「我由衷的感謝這群台南的年輕人,願意將他們的生活經驗深刻的反映出來,透過戲劇,他們和觀眾之間達到心靈的溝通。」2008 年,六十五歲的他返回故鄉,現居美國。

照片提供/晁瑞光


(刊登於《台南美術》創刊號 2016.3)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聯合報】善聽

  眼前的地藏菩薩高達兩公尺,目光低垂,微微頷首,身下臥著一隻藍如阿凡達的獸,抬頭望向菩薩,表情充滿好奇跟溫柔。不認識的阿姨突然問我:「這隻動物叫什麼名字?」我說我也不知道耶,我們的對話被殿內的師父聽到,他回答菩薩旁的動物是吉祥獸、四不像,一般稱為「善聽」,又名「諦聽」或「地獍」,牠嘴裡啣著的植物是蓮花梗。

  阿姨極度專注,在掌心用原子筆記錄「蓮花ㄍㄥˇ」,壓低聲量有點不好意思地問我:「ㄍㄥˇ怎麼寫啊?」要我直接寫在她的手上,我在她的指紋間一筆一畫寫下「梗」,她困惑而緊鎖的眉頭瞬間鬆開,很開心地看著自己的手不斷默念「蓮花梗、蓮花梗」。

  阿姨的五官有泰雅族的韻味,頭上包了髮髻,一見面就衝著我笑,笑容裡帶著羞怯,眼神晶亮。她說她第一次看到地藏王菩薩就被祂的面貌震懾,回家後想起祂的慈眉善目,仍然覺得歡喜,所以幾乎每天都來這裡當義工。又說在這裡每天都聽一點聽一點,想要多吸收,替來的人導覽;她有一本筆記本,回家後要把「善聽」和「蓮花梗」補充進去。她的臉龐在發亮,因為能夠學習和能夠付出而快樂,此刻,她才是菩薩,她大概不知道。

  寺廟其實就跟咖啡館、小酒館或民宿一樣,年輕人到這些地方除了為飲料或過夜,可能更想獲得悠閒緩慢的氛圍,或覓得同類。義工阿姨也是。只是能讓她放鬆或神往的環境,不是我所熟悉的那類店家,而是菩薩面前、師父身邊、這座即便遊客如織也還有僻靜角落的山上。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始終相信有無形的力量在照看著人們的運命,所有的神祇、所有的「像」都是這股力量的具體展現;於是,有人叫它上帝,有人稱它藝術,有人喚它搖滾,有人拿香拜它,有人歌頌它,有人挑戰它,有人大老遠地去找它,也有人千方百計,躲著它。

  不認為神會懲處人,也不認為神會福報人;能讓人解脫或受罪的,都只有自己的念頭,自己處理人我之間、天地之間的方法,但對一事一物、萬事萬物的強烈信念,是能夠牽動、引出關係裡的巨大能量。我們相信神,相信的更有可能是神的目光、神所望向的地方,如美善、如平安、如自然、如果報、如創造。


(刊登於《聯合報》繽紛版 2015.12.17
http://udn.com/news/story/7046/1382250)

【山里日紅】冬至,是牛的生日


冬至,最為人熟知的活動就屬湯圓。早年準備湯圓是為了祭拜先祖和諸神,尤其門神、灶神「察一家善惡」,希望祂們享受湯圓後嘴巴變甜,能「上天言好事」。人們也利用糯米黏性,將湯圓沾在門窗、桌椅、鍋爐和灶上,代表祭祀。次年開春,取下風乾湯圓,磨粉焙火吃。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擔心被告狀,湯圓還藴涵著前人的體貼和敦厚。
 
台灣諺語說:「呷了冬節圓,就多一歲」,演變出「添歲」的意義,喪俗依冬至計算長者壽元:冬至前過世,按照原本年齡定壽元;冬至當天或以後過世,壽元加一歲。為何如此設計?主要顧及冬天人類最容易自然死亡,擔心年紀大的老人無法抵禦低溫與寒氣,所以透過添歲儀式,吃湯圓傳遞暖意,減輕耆老的壓力,心情輕鬆自然也促進身體健康。
 
可愛的不止如此。作物冬藏,牛隻終於可以休息,昔日農人因此視冬至為「牛的生日」,準備更多草料,甚至水果、湯圓,讓祂飽餐,向祂道謝:這一年辛苦啦,謝謝你一直陪我,一起奮鬥、一起耕耘——湯圓的甜,
 
原來來自這些溫柔。
 
今晚你要煮怎樣的湯圓呢?不妨試試看茶湯代替甜湯,咬破糯米皮的那一刻,餡料湧出,茶香四溢...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22
http://tinyurl.com/og2ts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