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聯合報】善聽

  眼前的地藏菩薩高達兩公尺,目光低垂,微微頷首,身下臥著一隻藍如阿凡達的獸,抬頭望向菩薩,表情充滿好奇跟溫柔。不認識的阿姨突然問我:「這隻動物叫什麼名字?」我說我也不知道耶,我們的對話被殿內的師父聽到,他回答菩薩旁的動物是吉祥獸、四不像,一般稱為「善聽」,又名「諦聽」或「地獍」,牠嘴裡啣著的植物是蓮花梗。

  阿姨極度專注,在掌心用原子筆記錄「蓮花ㄍㄥˇ」,壓低聲量有點不好意思地問我:「ㄍㄥˇ怎麼寫啊?」要我直接寫在她的手上,我在她的指紋間一筆一畫寫下「梗」,她困惑而緊鎖的眉頭瞬間鬆開,很開心地看著自己的手不斷默念「蓮花梗、蓮花梗」。

  阿姨的五官有泰雅族的韻味,頭上包了髮髻,一見面就衝著我笑,笑容裡帶著羞怯,眼神晶亮。她說她第一次看到地藏王菩薩就被祂的面貌震懾,回家後想起祂的慈眉善目,仍然覺得歡喜,所以幾乎每天都來這裡當義工。又說在這裡每天都聽一點聽一點,想要多吸收,替來的人導覽;她有一本筆記本,回家後要把「善聽」和「蓮花梗」補充進去。她的臉龐在發亮,因為能夠學習和能夠付出而快樂,此刻,她才是菩薩,她大概不知道。

  寺廟其實就跟咖啡館、小酒館或民宿一樣,年輕人到這些地方除了為飲料或過夜,可能更想獲得悠閒緩慢的氛圍,或覓得同類。義工阿姨也是。只是能讓她放鬆或神往的環境,不是我所熟悉的那類店家,而是菩薩面前、師父身邊、這座即便遊客如織也還有僻靜角落的山上。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始終相信有無形的力量在照看著人們的運命,所有的神祇、所有的「像」都是這股力量的具體展現;於是,有人叫它上帝,有人稱它藝術,有人喚它搖滾,有人拿香拜它,有人歌頌它,有人挑戰它,有人大老遠地去找它,也有人千方百計,躲著它。

  不認為神會懲處人,也不認為神會福報人;能讓人解脫或受罪的,都只有自己的念頭,自己處理人我之間、天地之間的方法,但對一事一物、萬事萬物的強烈信念,是能夠牽動、引出關係裡的巨大能量。我們相信神,相信的更有可能是神的目光、神所望向的地方,如美善、如平安、如自然、如果報、如創造。


(刊登於《聯合報》繽紛版 2015.12.17
http://udn.com/news/story/7046/1382250)

【山里日紅】冬至,是牛的生日


冬至,最為人熟知的活動就屬湯圓。早年準備湯圓是為了祭拜先祖和諸神,尤其門神、灶神「察一家善惡」,希望祂們享受湯圓後嘴巴變甜,能「上天言好事」。人們也利用糯米黏性,將湯圓沾在門窗、桌椅、鍋爐和灶上,代表祭祀。次年開春,取下風乾湯圓,磨粉焙火吃。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擔心被告狀,湯圓還藴涵著前人的體貼和敦厚。
 
台灣諺語說:「呷了冬節圓,就多一歲」,演變出「添歲」的意義,喪俗依冬至計算長者壽元:冬至前過世,按照原本年齡定壽元;冬至當天或以後過世,壽元加一歲。為何如此設計?主要顧及冬天人類最容易自然死亡,擔心年紀大的老人無法抵禦低溫與寒氣,所以透過添歲儀式,吃湯圓傳遞暖意,減輕耆老的壓力,心情輕鬆自然也促進身體健康。
 
可愛的不止如此。作物冬藏,牛隻終於可以休息,昔日農人因此視冬至為「牛的生日」,準備更多草料,甚至水果、湯圓,讓祂飽餐,向祂道謝:這一年辛苦啦,謝謝你一直陪我,一起奮鬥、一起耕耘——湯圓的甜,
 
原來來自這些溫柔。
 
今晚你要煮怎樣的湯圓呢?不妨試試看茶湯代替甜湯,咬破糯米皮的那一刻,餡料湧出,茶香四溢...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22
http://tinyurl.com/og2tsao)

【山里日紅】新移民採茶工


清晨五點,上山的貨卡內緊挨著一位位頭戴斗笠、任花布垂下罩住臉面的女性,隨山路顛簸了一個小時,終於抵達目的地。晨霧正緩緩散去,眾人領取茶簍後,於食指纏上刀片,進入茶園,低頭就是一陣俐落捻動,直到下午兩三點收工放飯,大家脫下一身遮陽裝束,開始交談,你才發現,採茶工不只六七十歲的阿姨阿媽,也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和中國的新移民女性。
 
每年十月到三月,逢秋茶、冬茶、春茶採收期,茶區容易缺工,可一旦過了精華期,茶葉就會逐漸老化,導致品質不佳。偏偏山地年輕人口外移,加上採茶工作辛苦,所以各茶區經常需要爭搶茶班,這時,幸賴她們的參與。除了新移民女性外,持續替台灣貢獻珍貴勞動力的,還有近六十萬名外籍移工。前天(12/13)第五屆「移工大遊行」自凱達格蘭大道出發,倡議內容包括「長期照護」與「移工制度」兩方面。
 
過去十年政府的長期照顧政策,其實只服務到一成的人,剩下九成都得自己負擔,國家給予的長照資源嚴重不足,使得許多家庭必須聘雇外籍移工,但移工不受《勞動基準法》保障,造成勞動環境惡劣,幾乎全年無休,薪資低廉,如同現代奴工,連帶患者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照顧品質。雇不起外籍看護的家庭,更是屢屢發生照顧者殺害被照顧者的人倫哀歌。
 
所以,此次「移工大遊行」訴求:取消雇用外籍看護工就不得申請政府補助資源的限制,繼而將看護勞工納入勞動基準法適用行業,最終停止個別雇用外籍看護工的制度,由政府承擔聘僱責任。移工制度的部分,主張廢除私人仲介,改強制國對國直接聘僱,使移工能自由轉換雇主,另取消移工在台工作年限及工作三年需出國一日的規定。
 
希望透過對移工勞動權益的保障,及對長期照護補助體系的改善,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不被剝削,達到真正的「照顧正義」。
 
 
▶推薦觀賞:新移民紀錄片《有妳真好,謝謝》首發
http://tinyurl.com/njt72yk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15
http://tinyurl.com/q33g5hv)

【山里日紅】栽於茶樹旁的魯冰花

圖片來源:http://tinyurl.com/jsrsozl

你可能不知道鍾肇政,但應該看過或聽過電影《魯冰花》?鍾肇政就是《魯冰花》的原著作者。他生長於客家聚落,所以小說內經常可見客家元素,例如魯冰花的背景即為茶園。
 
主角古阿明的姊姊叫「古茶妹」,每當茶園生蟲,阿明和茶妹都得請假,幫父親抓蟲,古阿明因此畫出猙獰的「茶蟲」——吃光抹盡的世界——奪得全球大獎。「魯冰花」之名出自該花英文名「Lupine」的音譯,種子富氮,所以戰後「平鎮茶業試驗所」在桃竹苗丘陵地,推廣魯冰花,栽於茶樹旁,作為肥料。後來化肥盛行,魯冰花漸漸沒落、消失。
 
桃園縣縣議員不識「鍾肇政」,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卻也有不少民眾確實不曉得他是誰。值得注意的是,多數人聽過林良、余光中、席慕蓉、琦君的名字,就算沒有認真讀過他們的作品,但如果提到吳濁流、鍾理和、葉石濤、李喬,恐怕就不是那麼熟悉。這只是「水準」或「素質」的問題嗎?
 
跟時代、政權也很有關係,這群作家大半接受日語教育,以日語為對話和書寫工具,但戰後國民政府實行「國語」政策,他們等於要重新學習新的語言來創作,且通過外省編輯的審核,和原本就使用華語的外省作家競爭,加上 1960 年代反共文學當道,鍾肇政等人卻極力書寫台灣鄉土,自然屢被退稿。
 
於是,鍾肇政想盡辦法聯合本省創作者,組成文學團體《文友通訊》,以郵寄傳閱各人作品的方式,匯集意見,擬定投稿策略。1961 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刊登於聯合報,是本省作家首次在主流媒體進行連載,沒想到,他立刻寫信給鍾理和,跟他說明連載的結束日期,承諾對方如果在那之前完成長篇,他就幫忙投稿:
 
「我們一起把這個陣地佔領下來。」
 
同年鍾肇政又發表《濁流三部曲》,開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濁流三部曲》及其後歷時十年書寫的《台灣人三部曲》皆以客家族群的生命經驗擴及台灣的社會變遷,因此不少篇幅闡述了採茶情景和山歌魅力,鍾肇政認為:「客家人與福佬人雜處的地方,一切都是福佬人佔上風,客家人也多以福佬話交談,唯獨客家山歌能風靡所有的人。」
 
 
▶推薦閱讀:因為鍾肇政不只想到他自己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1326334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11
http://tinyurl.com/gmjb9l3)

【山里日紅】茶的考古學


蘇花改工程在宜蘭挖到千年「漢本遺址」,共兩個文化層,罕見珍貴,有機會完整解讀十三行文化,成為台灣史的一大突破,考古團隊希望延後通車時程,對此花蓮縣縣長表示:「活人比古人重要。」
 
活人和古人並不遙遠,活人和古人也並不對立。遺址蘊藏祖先的故事,活人能夠藉由認識古人進而瞭解時代脈絡,探索自己在歷史長河的位置,因為就是古人的足跡引領我們走入今日、邁向未來。遺址也能夠是旅遊景點、教育資源,替當地人帶來觀光收益。可惜台灣長期輕忽考古學知識,使考古學家永遠在開路或設廠中疲於奔命。古物或許還得以搶救,空間一旦開鑿就永遠無法復原,空間卻是同樣關鍵的文化線索。
 
以茶為例,以前的人如何喝茶?缺乏記錄的狀況下,得依賴考古學;縱有文字流傳,配合文物仍讓原貌益發清晰。比方台灣國立自然博物館收藏一套唐代石質茶具陪葬品,就映證陸羽《茶經》的煮茶方法。透過考古挖掘,嘉義板頭村產自景德鎮的清代蓋碗、朱泥竹節大壺、祭藍釉瓷杯,台南水交社墓葬中的朱泥小壺與青瓷茶海,都呈現出明末至清代官員富紳的飲茶習俗。
 
除器皿外,今年,考古學家在中國浙江省餘姚田螺山發現距今約六千年前的古茶樹根,因周圍有杆欄式木結構房屋和人工開挖的淺土坑,伴隨碎陶片,推測這些古茶樹應為居民培植,且已使用陶器煮茶,為目前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遺存。河北宣化亦發現一座遼墓,墓主人名張世卿,墓中壁畫描繪了遼代居民製作茶飲的過程。
 
製作茶飲的過程,都畫了些什麼呢?
 
也許可以是這樣:曾經有一雙手塑土造窯,高溫旁默默等候;曾經有一雙手種下茶樹,栽育它日日茁壯;也才有後來的每一雙手捧起陶杯,謙然品茗,在澄亮茶湯中看見自己臉目。
 
考古,不只單一物件保存,更關係著村落地景與先民生活的還原。台灣,也不只三四百年的漢人開墾,更含括著史前人類三到五萬年的海洋精神。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08
http://tinyurl.com/grmeq4o)

【山里日紅】如茶的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奪得五項大獎,風光金馬。許多人說它是一部清淡如茶的電影,因著導演特殊的敘事風格,一切減極卻也緻盛。故事發生在晚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與朝廷抗衡,引發騷動,各門因此時興豢養刺客以暗殺仇敵。「魏博」即為當時勢力強大、野心勃勃的藩鎮。為牽制它,唐德宗將嘉誠公主嫁給魏博節度使田緒。
 
嘉誠公主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魏博,竟將身邊宮女全部遣散,以示融入當地的決心,並撫養田緒的第三個兒子田季安。電影改編中,聶隱娘是魏博將領聶鋒的女兒,聶家心向公主,所以公主將一對玉玦分賜給田季安與聶隱娘,希望他們長大成親,一切考慮都求維繫魏博和朝廷間的和平。沒想到,田緒另有政治盤算,準備讓田季安與另一藩鎮元誼的女兒結婚,顧及田季安繼任節度使的仕途,嘉誠公主同意,且讓她的雙胞胎妹妹帶走聶隱娘。這位雙胞胎妹妹是一名道姑,潛伏於魏博,訓練刺客暗襲藩鎮官員。聶隱娘向她拜師,學劍十三年,直到道姑要求她回魏博刺殺田季安...
 
安史亂後,社稷的混亂、百姓的困苦從「茶」中也能窺見一二。前述將嘉誠公主許給田緒的「唐德宗」就是關鍵人物。
 
他即位後,州縣被藩鎮所佔,不納貢賦,朝廷面臨沈重財務負擔和政治危機,所以唐德宗強化中央集權制度,進行一系列經濟改革,包括開徵「茶稅」,此一舉動顯現茶葉在唐代的社會經濟地位。不過,隨時間推移,茶葉稅卻逐漸變成政府聚斂財富的來源,例如唐穆宗突發奇想興建「百尺樓」,需巨額資金,就加重茶稅來因應。
 
主管官員王涯甚至建議把私人茶葉的焙製和貿易全部收歸政府,連茶樹都由國家專門種植:「使茶山之人,移植根本,舊有貯積,皆使焚燒。」壟斷經營,獨享厚利,激起民怨,專賣制度半年後廢除。
 
唐武宗後,官員不止抽茶葉稅,還掠奪輸送茶葉的車輛,故意傾出茶葉,讓其暴露變質,或是將整車茶強行放入倉庫,勒贖茶商。逼得商人只能走私,結果官府祭出「私自出售茶葉三百斤、聚徒長途販運者,處死」這樣的嚴酷法令。
 
看來茶的滋味,也不全然如此清淡。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1.24
http://tinyurl.com/pxmf2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