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台南都會報】被大樹保護的村子─飛雁新村開發案

(圖片來源/蘇鈺茹)

  舞者蘇鈺茹穿著一身黑衣,雙手合併向上呈杓狀,緩慢的步行於被榕樹鬚根緊緊包圍的倉庫邊,短短五分鐘內,用自己的身體展現出樹的豐饒,延伸出人為破壞的無奈,前方有一群人聚精會神的觀看...2 月 14 日,安靜的飛雁新村聚集百位人士,在老樹的庇蔭下,跳舞、演戲、欣賞紀錄片、分享彼此對飛雁的回憶或期待、說這裡的故事。這是「藝術不移樹 Festival」活動,由臺南市社區大學環境行動小組、臺灣護樹協會、臺南 3 組「一人一故事劇團」、綠黨臺南支黨部等團體共同舉辦,訴求:飛雁新村全區保留,作為地方的生態公園。


居交通樞紐 臺南首宗公辦都更

  飛雁新村位於臺南市永康區中華路與南台街交叉口,跨中華路兩側,臨近奇美醫院及南台科技大學商圈,距離中山高速公路只有 5 分鐘車程;土地面積 3.53 公頃,換算約 9057 坪,是已經騰空的空軍眷村,產權單純,隸屬國防部所有。2012 年,臺南市都發局公開招標永康區飛雁新村都市更新,為臺南第一個「公辦都更」,採「都市更新附款式標售」。

  所謂「公辦都更」就是公私部門雙方合作,市政府負責取得土地、變更都市計劃、興闢重大公共建設或配合性公設,也提供容積、稅賦等誘因;而民間投資者進行投資興建、規劃設計與經營管理。「附款式標售」則是事先委託不動產鑑價機構,根據不動產技術規則估定標售底價。飛雁新村都市更新的公告底價達 15 億 8364 萬,由市府成立臺南市永康區飛雁新村都市更新推動小組,當時的副市長林欽榮擔任召集人,小組成員包含內政部營建署、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飛雁新村由住宅區變更為商業區,市府表示未來的發展定位是「結合醫療產業與生活需求之複合式商業服務機能」,前臺南縣副市長林欽榮認為此案可創造「多贏」,透過將飛雁新村開發為地方型商圈,改變永康的城市結構;地主國防部能活化處分資產,得款挹注「國軍老舊眷改計畫」基金;此外,藉由公辦都更,保存基地內的歷史建築「傳原通訊所」(「臺南飛行場羅針所」)。依據招標規定,開發商必須提供歷史建築座落土地約 0.46 公頃,作公園用地,0.25 公頃作地區出入道路與鄰里公園,中華路兩側退縮 9 公尺,另撥出 3500 萬元給臺南市文化局用於歷史建築修復及周邊環境改善。林欽榮指示文化局進場,主導歷史建築本體修復及廣場景觀的規劃與施作。


僅兩廠商投標 遠雄得標爆爭議

  2013 年 10 月,遠雄建設以 20 億 9 千萬得標。預計分兩期興建 10 棟,高 23 至 28 層的大廈,總戶數 1500 多戶,依比例遠雄可回總銷約 100 億元。遠雄企業副總經理指出,飛雁土地權屬單純,且由公部門主導開發,不似北部都更容易遇到抗爭。消息一出,「好房網」刊登:「台南還有 1 字頭?遠雄出手將成絕響」,該報導分析:「北部高房價恐怕會隨著建商的開發腳步入侵台南。」文史工作者杜正宇則憂心基地內占地 5000 平方公尺的「飛行場羅針所」,其在日治時期是協助永康飛行場(約在臺南科技大學一帶)起落的指引站,共 3 棟,為一體的軍事建築群,不該任意切割,目前卻只有 2 棟於 2009 年登錄歷史建築;羅針所年代久遠,若被 10 棟樓高近 30 層的建物包圍,也可能影響古蹟結構。另外,當地屬交通樞紐,尤其上下班時間原就擁塞,如今這麼龐大的建築群要進入,地方居民更對交通規劃充滿疑慮。

  飛雁新村都更案依政府採購法辦理,以一次投標,三階段(資格、規格、價格)開標:第一階段審核廠商是否符合都更條例資格,第二階段則經委員會審查由廠商所提之開發構想書,最後比價,價高者得標。此案僅遠雄和漢生 2 家廠商投標,皆進入第三階段。2014 年 6 月,漢生向廉政署檢舉,指為扶持中小企業,投標廠商聲明書規定須實收資本額 8 千萬以下,才具投標資格,遠雄資本額超過卻得標,質疑內情,多次跟臺南市政府申訴未果後,提出行政訴訟。都發局局長吳欣修回應,那是漢生認知錯誤,中小企業並非評選的必要條件,投標廠商聲明書事項旨在讓企業說明自己的營業狀況。

  漢生公司總經理許仲奎則強調,他們有向都發局確認過此一限制,才耗資百萬規劃開發設計書,事後知道,遠雄為取得飛雁新村已花費一年多時間,在地廠商根本不敢投標。許仲奎進一步出示開標內容,該案共 13 位評審委員,包括 8 位外聘學者專家,5 位臺南市政府都發局官員,但開標當日僅 8 人出席:外聘委員來了 3 位,而 5 位府內委員全數到齊。針對這一點,市府表示,按照評審委員辦法,出席總人數須達 ½,外聘須達 ⅓ 以上,一切合法。


聽證會 臺南的不一樣?

  2014 年 8 月,遠雄調集重型機具,進行地質鑽探,在地下深約一公尺的表土層內,挖到紅陶、灰陶與石刀等許多生活器具,永康文化協會根據陶片上的細紋、點紋及波浪紋,推測為「六甲頂遺址」的出土文物。六甲頂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湖文化,藉其可以了解 2000 到 3500 年間的人類生活。協會理事徐世和長期投入遺址研究,他說六甲頂遺址並非新發現,文獻記載日治時期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六甲頂就掘出陶環、黑陶、飾紋陶、石斧、灰鯨肋骨及貝類,但 1943 年日軍興築飛行場羅針所,1961 年國民政府建設飛雁新村眷舍,1978 年開闢中華路,接連受到破壞。永康文化協會呼籲,要避免文化遺址再次歷經浩劫。對此,文化局通知開發單位協助調查,若經確認會以文化資產保護法要求遠雄停工。都發局強調還在評估階段,等候鑑定報告。

  開發案實在有太多狀況需要釐清,終於,居民強烈要求下,「聽證會」於 2014 年 11 月 30 日舉辦。「聽證會」其實有一定的程序:所有發言必須公告,公部門決策前也得參考聽證結論,若與聽證結論不符,更要公開說明。但這場聽證會的主持人以「我們的聽證會跟國外不一樣」為由,限制僅關係人(附近居民)才可與會及發言,且全場幾乎是遠雄單向的說明大會。綠黨游子昂觀察到,許多居民甚至當天才曉得這裡將進行規模龐大的開發。但面對大家的問題,遠雄及都發局通通以「帶回去參考、審議」回應;部份提問針對國防部,國防部竟沒有派員出席。毫無討論空間,流於宣導形式,完全不符「聽證會」的概念和精神。唯這次聽證會讓各路人馬聚集,在意飛雁現況的公民團體和在地居民有了更密切的交流。

  4 天後,臺南市市長賴清德在都發局局長吳欣修及文化局局長葉澤山的陪同下,前往飛雁新村堪察現況,許多居民向前陳情:「我們需要公園,而不是更多的新房子!」公民團體也提議,希望能舉辦具實質溝通效果的聽證會。賴清德僅承諾:「還未確定地底下有無遺址前,不可動工!」但這句話等於「若確定地底下有遺址,從此不再動工」嗎?好像仍有疑問。永康區成功里里長金冠宏擔心,即便發現六甲頂遺址,也可能只是將文物取出,另闢文物館保存,他認為若仍以這樣的思維進行,則暴露當權者對臺灣文化的漠視,「如果地下是秦始王的皇陵,你還會說要把他們挖出來放在別的地方陳列,繼續開發嗎?」他說,文物館作得再周全,1、2 棟樣板建築保存得再好,都比不上完整留下一個村落,要更能讓人了解曾經的生活樣態。


飛雁眷舍庭院上百坪 為什麼?

  1949 年,國民政府來臺,軍隊分駐臺灣各處,為求方便管理、穩定軍心,便於軍事區附近營造房舍安頓軍眷。大臺南共 13 個眷村,永康因境內許多營區,更屬「陸軍砲兵學校」的所在地,眷村相當多,包括慈雲九村、影劇三村、精忠二村、湯山新村、警南新村等 8 個,軍眷社區的形成和發展是永康歷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小在眷村長大的金冠宏表示,撤退來臺的 200 萬人中,軍人號稱 120 萬人,實際約 5、60 萬人,只有 ⅙ 會分配到眷舍;眷村固然為國家照顧軍人的政策,卻更是政府控制這批人的工具──畢竟他們擁有武器及一顆思鄉若渴的心。

  政府恐怕同一省居民相聚會形成軍閥割據之勢,刻意重新整編,因此眷村裡的居民來自大江南北。又透過「自治委員會」和「婦女工作隊」組織運作,織就綿密的人際網絡,鞏固領導中心。《南瀛眷村誌》紀錄了湯山新村第二代廖海濤老先生的表白:「眷村裡,有一些老兵對老蔣把他們強押過來、騙過來的作法不滿,偶爾高談闊論、發個勞騷,就一個一個不見了,因為這些老兵背後沒有靠山、沒有親屬。」

  其中,飛雁新村算是蠻特別的眷村。從 1961 年規劃興建至 1970 年完工,歷時 8 年,由空軍 443 聯隊托管,其命名取行動敏捷、飛行快速之意。飛雁的「眷味」明鮮不似其他眷村濃厚,全村最多才 68、69 戶,設籍約 140 人,1991 年前甚至沒有自治會。飛雁雖然小巧,眷舍地坪也僅 20 到 30 坪左右,但庭院竟少則 60 坪,多則 500 坪,為什麼要那麼大的庭院?金冠宏指出:「是為了種樹。」原來,早期能入駐飛雁的皆為合乎戰績滿 100 分並具備立功結婚資格的飛官,鳳毛麟角,種樹不但能美化環境,等林木成蔭,更可以遮蔽房舍,避免空襲。


飛機 比自己的命重要

  優秀飛官養成不易。吳宗生是飛雁新村最後一任自治會會長,也是戰鬥機的飛行教官,他回憶彼時飛官訓練前後需經 9 年,官校期間只要體格檢查與學業成績未達標準,就會勒令退學,近 3000 位考生報考,順利畢業者約 100 人。⅔ 分發地勤,⅓ 分發空勤,地勤例如維修、通訊、電腦資訊,空勤包括直升機、運輸機、戰鬥機。其中,戰鬥機的飛行員又屬所有機種中,限制最嚴格的。從小隊員到累積臺灣海峽巡邏 100 次任務,加上戰分 100 分,年滿 25 歲,才具立功結婚的條件。娶妻後,才能申請眷舍──這一群人就是飛雁新村的居民。

  1930 到 1980 年代,國家財政窘迫,許多飛機和燃料仰賴美援。飛機失事如果經過調查是人為疏失,則飛行員即使身受重傷,仍得接受軍法審判,所以飛行員都被教育「要把飛機看得比自己的命還要重要」。但早期飛機性能不佳,戰鬥演習頻繁,連人帶機殉職的飛官不在少數,飛雁新村就至少 4 位,包括升任將軍的林隆憲飛行官,包括吳宗生會長的室友李以寧教官, 1969 年,一次演訓中,可能操作力道太猛致使機械短暫失靈,李教官的飛機直往下掉,撞上山壁,轟然爆裂。吳宗生駕駛另一架飛機,不但全程目賭,甚至清楚聽到李以寧臨死前的慘叫。當晚,他領著部隊連長、輔導長等一行人,來到飛雁新村,要將壞消息告知李以寧的太太,數十人在門外探頭探腦,互相推托著誰來說第一句時,李太太看見他們,看穿來意:「我知道會有這一天,只是沒想到來得那麼早...」安慰的話誰也說不出口,原本熟識的軍官只能勉強牽動雙唇:「大嫂...」李以寧官拜上尉,得年 42 歲,留下 10 歲和 8 歲的幼兒稚女。

  風險這麼高,待遇自然優渥。1966 年陸軍少尉的月薪約 200 元,戰鬥機飛行員加飛安獎金的話月薪總額可達 2100 元,相當於一間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所以,談起飛雁新村,不少長輩會聯想到「冷氣機」。1971 年,大同電扇一台 600 元,一般民眾還需分期付款,但飛雁新村的人家就幾乎都已自費 3 萬元以上,裝設冷氣機。平日有交通車專門接送飛行員去機場上班,折返後送小孩去上學、送太太們去買菜。飛官子女多數就讀天主教貴賓學校:私立寶仁國小。交通車還負責帶飛雁新村的居民到機場的診療所看病,有趣的是,醫生開給他們的藥比各大醫院好,全是臺灣幾乎買不到、自外國進口的高級藥品。

聯隊時期雷虎小組成員的英姿。(圖片來源/張復)

讓樹不是祭品 而是記憶的慶典

  飛雁新村不大,但名人不少,比方許銘昌、黃榮德、訾德禮 3 位中將,盧英、曹吉祥、張宗達、銀柳生 4 位少將。許銘昌的妻子游娟為早期臺語電影的明星,知名演員歸亞蕾和她的先生張夢奎也住過飛雁,銀柳生的女兒銀素慧更是空軍第一期女性飛行軍官。但 1978 年,中華路拓寬,拆除 27 戶,餘 41 戶,1980 年代後,各大航空公司爭相以 10 幾 20 萬的高薪延攬退役之戰鬥機飛官,許多飛官因而北上轉往民航局發展,至 2001 法院公告正式遷村至影劇三村的改建工地時,飛雁只剩 5 戶人家,他們在 7、8 年內也陸續離開。

  這裡再次熱鬧要待 2014 年了,11 月那場爭議不休卻乏討論效果的聽證會之前,遠雄以去除病枯木為由,進行大規模「樹木修剪」,砍去許多樹木的樹冠,蓊鬱樹群變得稀疏。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綠黨臺南支部和臺南社區大學發起 2 次「樹籍清查」行動,上百位民眾親自走訪、協助調查樹種、樹齡、樹圍,以 GPS 定位,吳仁邦老師也在現場替大家導覽,盼能保住樹木的生存權和當地人的休閒空間。基地內老樹環繞,包括玉蘭花、福木、榕樹、苦楝、大葉山欖、樟樹、楓香、蓮霧等 20 幾種。根據遠雄的計算,飛雁共 261 棵樹木。都更案將 3.53 公頃的住宅區土地,改為 3.07 公頃的商業土地,剩 0.46 公頃公園綠地。所以若照計劃,移除 16 棵、區內移植 30 棵,區外移植高達181 棵,原地保留卻僅 34 棵,不到 2 成──廣大綠覆地將被高樓大廈所取代。

  以樹籍清查和導覽活動為核心,包括藝術治療師蘇鈺茹與民眾劇場工作者曾靖雯在內,參與其中的創作者萌發更多想法,思索「公民運動」、「環境保護」的另翼形式,催生出 2 月 14 日的「藝術不移樹 Festival」。活動以舞蹈《祭之樹》拉開序幕,續由「新營有故事」、「南飛嚼事」及「守望者」3 個在地劇團合組,帶來「一人一故事」劇場:由主持人曾靖雯邀請觀眾(此時更是參與者)分享對環境的感覺,演員按照特定表演結構,呈現出觀眾的言說。大家的印象包括:「我小時候常來飛雁找同學玩,現在完全變另一個地方」、「我在高雄的眷村長大,當初拆遷時,媽媽堅持住到被拆前的最後一天,我那時才明白一間房子的回憶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我今天來飛雁,真的不希望又有其他的回憶被拆得一乾二淨」、「以前回家總會經過一條小巷,白天跟黑夜的景色很不同,現在小巷被拆了,才發現熟悉的東西不見了,我們不要再讓這種事發生」。

  在「感受」中,沒有傲慢、沒有階段或身份。因為不管是誰,獲取知識的管道為何,擁抱怎樣的頭銜及背景──都有感受。隨著被召喚的故事越來越多,眾人的記憶和意圖記憶的那些模樣,就在這個下午,在大樹下,形成交流的張力,似一張同理的網。


參考引用資料:
1.《南瀛眷村誌》楊昇展著,2009,臺南縣政府出版。


(刊登於《台南都會報》no.24 2015 三、四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