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四點,八十二歲的老農黃江全已套好運動褲、穿上卡其衣,帶著斗笠、頭燈和工具,前往竹林。透早的露水滲入土堆,讓竹蔭底下的泥地出現不少濕潤凹陷,他撥開這些裂痕,灰褐色的土隙裡顯露青嫩的尖端,黃江全舉起筍刀,朝此劈落,「啵」一聲,隨即將一整株由鵝黃至皎白的筍子大力刨出…一陣鳥鳴,天色緩緩由黑轉藍,澄暖的雲自東方浮現,他伸出結滿厚繭的手,揮去額上汗水,想想自己竟也在這片竹林裡種了一世人。
無冷凍食材 鮮筍蔭筍是招牌
黃江全是龍崎區農會蔬菜產銷班第二班的副班長。龍崎位於台南東南隅,屬於阿里山脈丘陵的一部分,土質多為泥岩及黃砂土,雖然因此農產不豐,生長於斯的綠筍、麻筍和鳳梨卻風味獨特,農民也就多以植筍為生。但過去通路為中盤商時,收入不穩,直到近二十年前產銷班成立,提升栽培技術,拉長筍子產期,共選共計,共同運銷至台北批發市場,這群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媽才得到合理報酬,更因質優量精在今年初創下冬筍每公斤四百二十元的高價紀錄。
「我們的筍子都來自產銷班,」龍崎區農會的孟慶音專員負責管理地方上的田媽媽餐廳「采竹香食堂」:「產銷班把當日割下的筍子沖洗乾淨、切除老化纖維後,會分一到六級,第一級為特級筍,第四級是昨天來不及採摘而長得更大的特級筍,仍然鮮甜,且肉質較多,我們就拿來料理『沙拉筍』。」她指向盤內三角狀及柱狀的瑩亮筍塊:「它的料理方式非常簡單,切片後,內鍋不放水,外鍋一杯水,讓電鍋蒸熟,就很好吃!」沙拉筍口感爽脆、滋味清恬,甚至不需調味與佐料。孟慶音強調「新鮮」是他們的準則:「采竹香食堂必須預約,我們希望不要用到冷凍食材,菜單會因應產季來作調整。」就連「鮮筍雞湯」的雞都選擇當地農民放養的土雞、溫體雞。
但竹筍的主要產季為端午過後至九月,其他時節如果想要品嚐采竹鄉的筍料理該怎麼辦呢?「我們的田媽媽會依照傳統古法,將格外筍加工為蔭筍、酸筍絲、酸筍片、脆筍干和鮮筍簽。」采竹香食堂的招牌菜之一「小封筍干」,就是以滷製的黑豬肉揉合炒過的筍干,圍上一圈油亮青江菜,不只下飯,賣相亦讓人食指大動。醃漬的蔭筍則可以搭配清蒸的魚類與薑絲,或作成三杯雞和羊肉湯也別具風味。七年前,農會更委託業界研發出烏黑滑韌的竹碳麵,從製麵到包裝全程於無菌室內完成,成份天然,僅竹碳粉、麵粉與鹽,不含人工添加物。
隱藏版菜單 長者的深夜食堂
采竹香食堂 2001 年創立,位於虎形山公園邊靜謐的小巷內,初始客席只有四五桌,六年後遊客增加,農會決定改造六十年歷史的「糧食局稻穀倉庫」為新的營業空間。「早期是糧倉嘛,牆壁將近一般牆壁的兩倍厚,重新設置門窗的時候,據說很辛苦。我們還加裝了電風扇和冷氣,其他的一切,包括糧倉外觀、丈量稻穀的尺規、日式橝木的屋梁,全部保留原樣。」現在食堂寬敞舒適,為龍崎區內最具規模的餐廳,室內能夠容納十幾桌,若加上露天空地,席開二十桌以上不是問題。
所以,除了服務遊客,這裡更是龍崎老人家的「深夜食堂」。孟慶音說:「我們的田媽媽幾乎都六七十歲了,非常了解筍子的料理方式,食堂的菜就像龍崎家常料理的澎湃版。很多長輩專程來訂我們的特色古早味,指定菜色,例如豬頭肉、魷魚筍,他在其他地方可能吃不到,或沒有這麼道地。我們會請田媽媽回憶以前是怎麼煮的,再擬定菜單和客人討論。」雖然田媽媽們的廚藝已經相當老練,卻依然有多位班員參加烘焙訓練或取得中餐烹飪證照,繼續開發采竹便當與采竹風味餐的多樣菜色。
隨竹筍產業復甦,近年龍崎區農會也持續規劃和採筍相關的營隊,引領青年扛舉筍刀進竹林體驗的正是黃江全阿公。「一般農民不太喜歡陌生人群走進自己的田,一方面是擔心幼筍被踩到,另一方面把土踏得太實對筍子的萌發不利,但我們的副班長樂意介紹龍崎的產業,給外地人或學生認識。」孟慶音肯定黃江全的付出。於是,在竹筍「大出」的六七月,年輕的笑聲溢滿這偏山的小村,龍崎的老人沒有時間變老。
采竹香食堂
地址:台南市龍崎區崎頂里新巿子 7 鄰 223 號
電話:06 594 1114
臉書:田媽媽「采竹香食堂」
(刊登於《鄉間小路》2014 vol.40 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