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La Vie】鐵道邊的老搖滾─Kinks Pub



  「Kinks」瀰漫著桀驁不馴的氣息──打掉的天花板直接裸露出屋頂木樑;老磚牆大膽塗上桃紅漆;吧台內的櫃子由抽屜翻轉而來,高高低低釘成一列透著酒氣的波浪;暖色燈光似雨後森林萌生的野菇和白雲,映照由各色老沙發、老茶几圈成的地盤;人們在老家具的簇擁下啜飲、談天、閉目欣賞 Kinks 的靈魂:搖滾樂。

  有時密集且快速的鼓點融合低沉的貝斯,爆發力與重量感充斥整個空間,有時大量出現效果器、電子音效,陷人於飄渺、恍惚氣氛,有時或低吟或嘶吼的歌聲中突然閃現火車碾壓鐵軌的長響…Kinks 在鐵道邊,成了它的一大特色。

  許多人視 Kinks 為「老屋欣力」的重要推手,因老屋創業趨勢未起時,店主人林文濱就率先選擇老房子經營酒吧,無論建築、擺設還是主題,在當時的台灣都相當罕見,這也為他帶來冷暖嚐盡的精彩旅程。


貸款創業 放棄就什麼都沒有

  眼前的林文濱蓄著過肩長髮,合身衣褲下一雙尖頭短靴,話與話間經常發出清喉嚨的聲音,像不太確定的逗號,外型嘻皮的他有著打死不退的搖滾精神。故事該從二十年前說起,林文濱十五歲就從家中搬出,身兼兩份工,賺取生活費和學費。某天一位雇主送他大同寶寶,古樸的模樣開啟了他對老東西的興趣,展開搜集,從小玩意一路收到大傢俱。二十二歲那年,因為喜歡聽音樂,應徵為台南誠品音樂館的店員,大量接觸非主流音樂,培養對音樂類型的敏感度,進而動念,想營造一個空間就只放自己喜歡的音樂。

  十幾年前,老宅相對便宜,加上著迷於厚牆、磚房、扎實工法、時間的痕跡,從一開始林文濱就鎖定老屋。最早的嘗試是前峰路上一間破敗古厝,他以微薄薪水承租,自己油漆、木工、種花植草,在心中畫滿藍圖。兩個月後準備開張之際,卻接到房東通知:他們已把房子賣出!雖然沮喪驚訝,但林文濱沒有耽溺太久,又找朋友合夥,向銀行貸款六十萬,租下第二個地點,裝璜、整修、添購設備花費近三十萬,三四個月後房東悔約。附近一對販賣二手衣的夫妻接著熱心告知要搬家,店面可以續租給他,但須用十八萬購下原先設備。「那時候年輕,契約裡沒有盤讓內容,也覺得遇到好人,結果我們搬過去那天,除了垃圾外,什麼東西都沒有!連冷氣都扛走!」

  貸款幾乎花盡,把握僅存的資金和累積多年的藏物,2005 年底,Kinks 仍然在民權路上誕生:「當時覺得如果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還得還債,不如破斧沉舟,盡量做到自己理想的樣子,不要後悔,我用這樣的信念一直做。」Kinks 全店使用老家俱,推廣非主流音樂、非主流電影。剛起步,且老物不似今日備受重視,珍視歷史的觀念也還未普及,僅管兩年來收支平衡,但迴響不大,房東打算漲房租,甚至說:「做不起來就是做不起來啦!」


親力親為 因喜歡而無畏問題

  林文濱牙一咬,找房子。騎腳踏車繞行大街小巷,七個月後,於一堵紅磚牆內發現一棟建於 1947 年、被庭院及老樹包圍的黑瓦磚房。起先七十歲的屋主沒有出租意願,直到聽聞林文濱在音樂館任職,透露自己也熱愛音樂,鍾情唱歌,林文濱和老先生分享開店的想法與規劃,從此,屋主變房東。林文濱再向銀行貸款二十萬,拉水電、裝燈、植栽…一切親力親為:「每天誠品下班我就跑來這邊,晚上十點,跟房東借電、拉延長線,蚊子啊什麼都有,很恐怖,就這樣慢慢用、親手做。」

  隔間與天花板的改變和老家具的擺設依靠直覺與美感,但以盡量不拆為原則,如果需要卸除則保留基本牆面或窗框,讓後來的人可以知道原本樣貌。老屋的維護難免狀況較多,林文濱卻幾乎是以捍衛戀人之怪癖的姿態說:「我不認為白蟻、壁癌、漏水是問題,因為很喜歡老房子,這些就都可以克服。如果在乎這些,根本不會對老房子有興趣。」連續四個月晝夜不分的勞動,一百七十幾公分的他瘦到只剩五十一公斤,身體不堪負荷,辭去誠品的工作。

  2007 年冬天,Kinks 在鐵道旁重新開幕。當天林文濱播放了 Joe Strummer 的紀錄片《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Joe 為英國 70 年代重要龐克樂團 The Clash 的關鍵人物,電影藉他的人生起落,呈現主流大眾文化產業對創作者、表演者的剝削和消磨。林文濱說:「那時候沒有想賺錢,總覺得只要打平就可以。我只是希望一圓自己的夢想,在自己的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之前的種種試鍊彷彿是在探問他的這個願望能有多純粹。林文濱面對自我的直率和挑選音樂的品味,很快就讓灌滿節奏的老宅院在音樂愛好者之間傳開。不到兩年,他還清所有貸款,同時籌備起第二間老房子:Wire 破屋。


只是孩子 十五歲少年的身影

  2008 年,「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觀察到包括 Kinks 在內台南湧現老屋活化的浪頭,進而啟動「老屋欣力」計畫,組織聯盟夥伴,掀起一股古厝保存、再利用的風潮,至今六年,方興未艾。Kinks 的客群因此更廣,自外縣市來訪的客人更多,「我會看人放音樂,如果客人年紀比較大,我就放接近他的年齡的音樂,像老搖滾、經典搖滾,貼近他們的回憶。老搖滾耐聽、有味道、不退流行,到老都會喜歡,我 CD 櫃裡最多老搖滾。」

  提及「搖滾」或「老」,林文濱的眼神就散發光采,老家具越收越多、越收越精,「文濱系列」在 Kinks 的迷幻、Wire 的詭魅後,去年多了「順風號」的雅致,以咖啡為主要飲品,全部家具皆為日本時期的物件,異於資本主義的快速更新,順風號的面貌隨著林文濱的收集不斷「更舊」,「因為夠喜歡,所以會花時間去找。我家也都是日本時期的家具喔,以前想都沒想過…」以前是多久以前呢?其實在林文濱的身上仍能看見十五歲少年的身影,為了購買老物和 CD 天天吃泡麵也甘之如貽的表情。

  提及「老」或「搖滾」,你又想到什麼呢?想到被稱為「龐克教母」和「搖滾桂冠詩人」的美國創作女歌手 Patti Smith,在 2012 年出版的《只是孩子》中譯本中,替青春的荊棘下了最美麗的註腳:「這一切將通往何處?我們將會成為什麼人?這是我們年輕的問題,年輕的答案也將揭曉。一切通向彼此,我們成為自己。」


(刊登於《老房子開店日記》 2014.10.18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24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