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山里日紅】茶的考古學


蘇花改工程在宜蘭挖到千年「漢本遺址」,共兩個文化層,罕見珍貴,有機會完整解讀十三行文化,成為台灣史的一大突破,考古團隊希望延後通車時程,對此花蓮縣縣長表示:「活人比古人重要。」
 
活人和古人並不遙遠,活人和古人也並不對立。遺址蘊藏祖先的故事,活人能夠藉由認識古人進而瞭解時代脈絡,探索自己在歷史長河的位置,因為就是古人的足跡引領我們走入今日、邁向未來。遺址也能夠是旅遊景點、教育資源,替當地人帶來觀光收益。可惜台灣長期輕忽考古學知識,使考古學家永遠在開路或設廠中疲於奔命。古物或許還得以搶救,空間一旦開鑿就永遠無法復原,空間卻是同樣關鍵的文化線索。
 
以茶為例,以前的人如何喝茶?缺乏記錄的狀況下,得依賴考古學;縱有文字流傳,配合文物仍讓原貌益發清晰。比方台灣國立自然博物館收藏一套唐代石質茶具陪葬品,就映證陸羽《茶經》的煮茶方法。透過考古挖掘,嘉義板頭村產自景德鎮的清代蓋碗、朱泥竹節大壺、祭藍釉瓷杯,台南水交社墓葬中的朱泥小壺與青瓷茶海,都呈現出明末至清代官員富紳的飲茶習俗。
 
除器皿外,今年,考古學家在中國浙江省餘姚田螺山發現距今約六千年前的古茶樹根,因周圍有杆欄式木結構房屋和人工開挖的淺土坑,伴隨碎陶片,推測這些古茶樹應為居民培植,且已使用陶器煮茶,為目前中國境內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遺存。河北宣化亦發現一座遼墓,墓主人名張世卿,墓中壁畫描繪了遼代居民製作茶飲的過程。
 
製作茶飲的過程,都畫了些什麼呢?
 
也許可以是這樣:曾經有一雙手塑土造窯,高溫旁默默等候;曾經有一雙手種下茶樹,栽育它日日茁壯;也才有後來的每一雙手捧起陶杯,謙然品茗,在澄亮茶湯中看見自己臉目。
 
考古,不只單一物件保存,更關係著村落地景與先民生活的還原。台灣,也不只三四百年的漢人開墾,更含括著史前人類三到五萬年的海洋精神。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12.08
http://tinyurl.com/grmeq4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