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美印臺南】踏出星序的學生竹馬陣─新營土庫國小

  「一座鄉鎮之衰興都從一間廟看起。我們世居廟後跟走宋江隊伍百餘年,邁入後中年的父親已跳不高、蹲不低,遂將熱情化諸傳統藝術之賡續,我不跳宋江陣,卻感覺從他的手中接過了雙斧、握緊了頭旗。」─楊富閔,〈娃兒宋江陣〉,《我的媽媽欠栽培》

  夏夜,戶外溫度比室內低,透著微涼晚風。沿南76鄉道,經過土庫國小、幾棟磚屋、一排樓房,「土安宮」現身街尾。澄黃街燈下,兩棵樹冠碩大的老榕像一左一右的護法,它們之間─土安宮前廣場─圍聚了不少塑膠折疊椅,一排六七十歲的老人手持南管樂器,一排十幾二十歲的青少年手執樂譜,吟唱一段後,老師傅花龍雄開口解釋小戲的內容:「現在唱的這一齣表示鼠很敏銳…」銀髮平頭、眉心間有道明顯凹痕的他出生於 1940 年,是傳承「竹馬陣」的國寶級人物。

  竹馬陣,為新營市土庫里土安宮主祀「田都元帥」的專屬陣頭,全世界唯一以十二生肖作表演形態的打面南管藝陣,從清雍正年間至今已近兩百九十年。幼時花龍雄被竹馬陣的律動吸引,經常跑到廟會看熱鬧。一次又去觀摩藝陣排練,不料身為竹馬陣師傅的父親趨前質問,嚇得他再也不敢前往。直到年歲更大了點,廟口聽長者彈唱竹馬陣的曲調,「龍雄啊,這不能讓它失傳啊,我們這個歷史太久囉…」其中一位老輩囑咐,啟發他開始用筆記譜,「明天他們又跳,我就來對照。我想著只要把譜記下來,把腳步記下來,就有辦法傳承給下一代。」不但如此,工作之餘,他還整理前人留下的手抄本,將譜曲、咒語、台詞、動作和手勢一一抄附成冊。

  往後,每逢特殊場合、特殊時機,如田都元帥的生日,竹馬陣和地方上的宋江陣就會一文一武連袂演出。演出前最重要的儀式為「開館」,意味集訓開始,所有藝人放下手邊工作,到土安宮前集合,投入竹馬陣的技藝練習。而田都元帥聖誕那天,眾人則須透早起床,聚集宮內化妝。十二生肖各有各的神韻、特質,都得透過色彩豐富的臉譜、服飾與道具來烘托視覺效果,形塑出亦肅穆亦歡愉的宗教氣氛。著裝之際,三頂神轎列於大香爐前,在清晨溫柔的天色中,準備擊落第一記鼓…全部的陣式,包括按照北斗七星方位的「七星步」、整體逆時針繞圓的「箍陣」、分列左右的「陰陽陣」、禮神的「拜南面」等,皆隱含敬崇天地、自然運作的道理。

盼望傳承 融入創新元素

  「十二生肖是田都元帥的學生。」花龍雄說。對跳了一輩子的老藝人及老師傅而言,陣頭的意義已經難以言明,因為那幾乎與他們的精神緊緊相繫。不過,社會型態轉變,竹馬陣面臨交棒困境。「以前農業社會,現在工商業社會,年輕人大都外出工作,學的人越來越少,」白髮旁分、面容斯文的竹馬團團長林宗奮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的第一代竹馬陣藝人,各種演出及培訓場合都還能看見他的身影:「我們真的很害怕這個技藝失傳。」危機感讓他們湧現和校園連結的想法。於是 1995 年,在土庫國小校長林瑞和的全力支持下,包括花龍雄、林宗奮等十位老師傅共同組織「竹馬陣促進委員會」,進入校園,培育竹馬陣人才。

  當年只有國小三年級的盧俊逸,看見老師傅的身手,主動爭取加入社團,畢業後跟隨花龍雄繼續學習,使命感益發強烈,即使赴外讀書,若有演出也會特地回來,甚至邀好友在 2007 年成立「竹馬青年團」。同為召集人的王俊凱說,除了興趣,籌團更是想要實現老師傅們對文化傳承的盼望。但藝陣的延續曾經出現斷層,今四五十歲的中生代普遍認同感不深,加上大環境鼓勵升學,家長的態度和立場成為竹馬文化能否順利延續的關鍵。所以,彼時土庫國小的校長蔡青峯決定把竹馬陣納入學校本位課程,在語文領域執行「生肖諺語及歇後語」等教案,在自然領域教授十二生肖的生態知識;引領學生至社區探訪耆老及師傅,採集祖先的故事;彩繪臉譜,製作「竹馬十二生肖公仔」。

  校內舞蹈老師連婉玲也依循竹馬陣的架構,重新改編「竹馬舞」,抽取隊式、步伐、身段等元素,將現代舞及獅陣融入。蔡青峯說:「一方面竹馬陣有不少動作需一再反覆,小孩容易疲乏。另一方面,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土庫竹馬陣的部分表演已經失傳,例如『竹馬籠』,我們就思考要用創新來連結歷史。」竹馬陣名稱的由來原本起於「騎竹馬」的遊戲,後來的演出者都會用竹篾編織馬姿,外層糊紙,塗抹色料和桐油,作成竹馬籠。但這項習俗在土庫已佚百年,蔡青峯特邀老師傅重現,並於校內開設「竹馬文物館」,保存戲服、樂器、文物、照片和報導,他強調:「竹馬陣不只是宗教儀式,更是藝術,希望學校教育能結合地方文化,做為學校特色,未來學生長大,也是地方特色。」

親植食草 等待蝶的羽化

  2012 年,與蔡青峯同樣畢業自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的洪傳凱,接任土庫國小校長一職。延續竹馬陣的同時,亦在質感面求突破。他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的老師傳授國樂鼓藝,讓鑼鼓不僅節奏的重覆,更具豐沛音樂性,孩子光奠基就需要十個月。洪傳凱進而讓南藝大的學生攜持木箱鼓、鋼琴、大提琴、小提琴,每個月替土庫的小朋友帶來主題音樂會:台灣民謠、巴哈音樂、宮崎駿電影配樂…「巴哈的很多音樂我們其實耳熟能詳,但不見得知道那是巴哈的作品,我請學生一定要演奏那幾首,講解歌曲背後的脈絡。」洪傳凱講話飛快,圓厚的鏡片在燈管下反光,卻掩不住一雙和氣眼睛:「那是我朋友無償借給學校的,我來的第一年就開放校長室讓小朋友聽音樂。」順著他的手勢,寬大的書桌後,有一具真空管音響。

  「我在教學上的核心價值是:學習要有效,過程要有趣,結果要有用。課本的內容總想盡辦法把它變成實體。」所以,當他觀察到土庫生態的多樣性時,立刻尋起合適的師資,最後發現達人級的梅嶺導覽員鄭智軒。洪傳凱多次往返楠西,就為禮聘鄭智軒和學校老師協同教學,發展永續環境教育。「為什麼重視生態教學?因為這是跟你生活在一起的東西。」於是,師生們捲起衣袖,修復生態池,自己鋪沙、放水、種下水生植物;又闢學校西南角為「螢火蟲復育區」,孩子親植食草、蜜源,避開保育類或不當外來種,照顧復育中的毛蟲,等待蝶的羽化。

  「桃米生態村的解說員嚇到,他帶團多年第一次遇見小朋友不怕蟲不怕青蛙。」洪傳凱說,學生份外專注的模樣和充滿興趣的神情帶給他及教師團隊們很大的動力,土庫國小接著舉辦生態校外教學,「桃米生態村」與「台一教育農場」是第二天的行程,頭一天則參觀「車埕林班道體驗工廠」和「宏碁蜜蜂農場」,於澀水坑捏陶,最後在漫天銀河下觀星夜探,結束豐沛的一日。

  關於對故里藝陣情感的轉換,作家楊富閔曾這麼形容:「娃兒宋江陣男孩,長大棄關刀執筆去,改行書寫宋江史,敲打鍵盤如擊宋江鼓。」而被田都元帥看顧的竹馬陣孩子則踏出星序,他們領略家鄉風土,對待動物如夥伴,行過蝴蝶紛飛的綠谷。


(刊登於《美印臺南》2014 No.18 9月號
http://culture.tainan.gov.tw/ufiles/d/From_f0391009004657.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