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聯合報】當女人入陣

  即使裹上一層厚厚舞台妝,她的年齡感覺起來還是比我小。她說她本來念幼保科,後來轉去台灣戲曲學校學習歌仔戲,畢業回到台南,平常在麥當勞上班,劇團有表演就來幫忙。歌仔戲是跳給神看的,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時間都安排在還沒有人來或人都走光了以後;戲台的斜對角則有一台巨大炫目的電子花車,給人看的。

  當辦桌開動、電子花車演出,她穿著便服、帶著濃密睫毛誇張腮紅,獨自在打有詭異綠光的戲台上,反覆練習拋擲棍棒,等待流水席結束後他們酬神的戲。台下食客聊天乾杯、遠方電子花車時而哀怨時而歡樂的歌,好像都不在她的世界裡。她真的喜歡歌仔戲。那她曾經覺得孤單嗎?總在人不在的時候表演,但神的鼓掌或叫好,她看得到嗎?還是根本不在意?我想知道,為誰而跳...後台還有一位不滿一歲的小孩、三隻小型犬,始終怡然自得、不哭不叫。她笑著跟我說,在劇團長大的小孩和狗,不怕吵。

  定居台南後,我對酬神儀式產生興趣,跟了幾次繞境,留下平面記錄。今年受邀擔任「南方影展」市民競賽單元評審,共七支影片進入決選,就有兩支紀錄片關於陣頭:《集和吧!蜈蚣》講學甲集和宮蜈蚣陣繞境,《入陣》講八份姑媽宮宋江陣準備西港卦香。它們讓我思索起:主題為陣頭的電影或紀錄片,除了突顯「團結信念」、「熱忱態度」、「文化傳承」外,還能有什麼?

  學甲集和宮擁有全台唯一僅存用人力肩扛的蜈蚣陣,《集》片因此用「肩膀扛轎」連結「承擔」,點出蜈蚣陣的重要意涵。更找出過去被扛的小孩如今已是能扛人的青年,在同一人身上看見時間,讓人印象深刻。《入》片的設定則很有意思的聚焦在百日前置,開始於暗館,結束於香科即將開始。姑媽宮宋江陣因團員不足,必須廣納外庄人及女性,不過兩支影片都沒有提及:村民意願為何低落?跟工商業社會的作息或陣頭的污名有關嗎?「打破禁忌」對村民的影響是什麼?庄內有分歧的想法嗎?外地人和女性的參與又有什麼不同?《入》片多次拍到一名小女生跳宋江陣,單從畫面她的認真程度不遜於成人與男性,甚至更佳。 她在片中卻沒有任何發言,一如《集》片乘坐蜈蚣陣的小孩。

  自古陣頭都是非常陽剛的儀式,但其中永遠不乏女性,比方隨隊繞境的女性家人、女性志工、女性化妝師,現在還有女性宋江腳,她們不只是輔佐或支持的角色,入陣後,她們也展演出自己的自主性。關於陣頭的詮釋,我有更多期待。


(刊登於《聯合報》繽紛版 2015.11.18
http://udn.com/news/story/7046/132326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