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IUG 護膚品】月經:引動女人的生命敘事



「錦文一站起身,整桌官員安靜了下來。錦文的經血流得到處都是,她坐的白色塑膠椅中央的凹陷處,已經淹成紅色池塘。她既驚嚇且羞愧,卻沒有道歉,彷彿根本沒看見後面那紅色小池塘,昂然緩慢地走開,力持腳步平穩,走到門口,她看到自己的下半身被大量經血染得溼透。」——李維菁・《生活是甜蜜》

妳還記得初經來潮的感覺嗎?驚嚇、茫然、或者憎惡?可能也帶著模糊的近似長大成人的驕傲與喜悅?自這天起,妳擁有生育能力,和即將陪伴妳二三十年的週期。但大半的時候,妳不怎麼喜歡月經吧,它不只代表青稚的結束,更帶來身心的不適。

古代人賤斥月經為穢物或病徵,即便現在,經期中的女性也往往被禁止出現於宗廟或祭儀等神聖場所。雖然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明文規定,女性每個月得請生理假一日,但現實職場,這幾乎是沒辦法也不可能請的假。即使經痛嚴重,多數女性選擇隱忍,公共領域預設的是沒有月經的身體。

就算大家都宣稱月經再正常不過,卻總避諱談它,神神祕祕,我們也早早學會了用「MC」、「小紅」、「大姨媽」、「好朋友」、甚至「那個」來代替「月經」。我們在便利商店接過店員遞來的準備盛裝衛生棉的牛皮紙袋;當流量大時,擔心月經滲漏;經血沾染衣物,感覺羞恥、出糗。但既然月經是生理不可避免的運作,為什麼顯露它,竟讓人如此焦慮與尷尬?

可見,月經仍有汙名。月經常常像妳必須去處理的客體與難題,但妳知道,它就是妳,妳的一部分,由妳的下視丘、腦下垂體和卵巢共同製作,成為妳的子宮內膜,滑落到妳的陰道。貶抑它等於拒絕了一個專屬於女人的獨特經驗。因此,這篇不談科學知識,不談減緩經痛,不談衛生用品,這些資訊夠多了——不如聊聊在隱蔽、治療、消費之外,月經還有哪些可能?

月經引動女人的生命敘事,標記女人的重要經驗,例如初經、懷孕、孕後第一次來經、停經。月經更和時間連結,似一節拍器,例如我傾向將重要約會排在經期結束後的頭一個禮拜,因為那段日子的我明顯輕盈安適;偏好將旅行排在經期結束後的第二個禮拜,因為那段日子的我特別活力四射。

月經期間,敏感度增加,除必要工作,我盡量獨處,經驗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挫折、沮喪、憂悶等不被現代規範容許的負面感覺,此刻它們終於被荷爾蒙帶至表面,隨一股紅色暖流溢出。

經期或經前症候群經常被人們標籤為失控狀態,甚至拿來開女性玩笑,但月經也能給我們觀察自己的能量、和自己對話、允許疼痛與好好照顧自己的機會。藉由每個月的流動,組織起女人的生命曲線,一如西蒙波娃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所寫:

「對自己流血的身體依然感到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