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山里日紅】奉茶童子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ZEdF1voCs)

機器貓小叮噹(哆啦 A 夢)、原子小金剛、無敵鐵金剛、新世紀福音戰士、天才博士與機器娃娃...日本人對機器人似乎懷抱特殊感情,原來竟來自__的影響。
 
九月《大人的科學》推出「迷你奉茶童子」,按照日本最古老機械設計書《機巧圖繪》的原始圖示,以現代技術、縮小尺寸重現。沒有電力系統、人工智慧,僅運用原始的齒輪結構,就能使奉茶童子從主人身邊出發,將托盤和茶杯端到一定距離以外的客人面前,暫停等候,當客人飲盡,把茶杯放回托盤時,它還會向後轉,返回原地。
 
根據 1730 年出版的《璣訓蒙鑑草》,像奉茶童子這樣的「機關人偶」至少二十七種,動作包括吹箭、寫字、彈三絃琴,甚至有把雞蛋放入籠中變小雞、再變成雞的有趣安排。1796 年出版的《機巧圖繪》則針對人偶內部構造提供更詳細的介紹圖說,首卷即出現四只時鐘,因為時鐘的零件和運作原理,正是機關人偶的技術基礎:
 
1551 年,耶穌會士將「機械鐘」傳入日本,日本匠人開始將其裝置應用於機關人偶,透過發條、彈簧、拉繩、重力、水壓、氣壓等,讓人偶表演特技。昔時缺乏礦物資源,齒輪等組件幾乎全仰賴木材,發條則用鯨鬚編製,成本高,數量少,原只流通於上層社會。至十七世紀,江戶時期社會安定,機關人偶劇在大阪鬧區盛行,成為大眾娛樂,「去大阪沒看機關人偶劇簡直不算是去過大阪!」觀眾每每隨著人偶的一舉一動心醉神迷、鼓掌叫好。
 
機關人偶劇後來被「人形淨琉璃」和「歌舞伎」取代,直到 1960 年代末,日本研究者與工匠循《機巧圖繪》成功重製奉茶童子,被媒體冠以「江戶時代的機器人」,繼而隨博覽會推廣,掀起機關人偶熱潮。不過,為什麼是在這個時候奉茶童子受到如此強烈的關注?
 
專擅日本科技史的學者林宗德認為,跟二戰後渴望和平、反省征戰的氛圍有關。機器貓小叮噹(哆啦 A 夢)、原子小金剛、天才博士與機器娃娃等日本經典漫畫中,機器人與人的關係通常融洽,機器人與人為善,機器人為人著想。但其實 1920 年代前日本許多和機器人相關的作品往往反映軍事擴張:機器人不是己方的殺戮武器,就是敵軍的間諜。
 
同樣的理路放到機關人偶來看,「奉茶童子」作為主人與客人之間的媒介,於 1960 年代再度被提出來,加以放大,不但為日本機器人的技術史覓得脈脈相連的輝煌傳統,也為日本機器人輔佐人類的友好樣貌找到過往證據;檢討人們藉由機器進行擄掠的行為,更替機器人進入高齡照護市場做形象上的準備。
 
從那裡走到這裡,「奉茶童子」細膩精巧的地方不只工藝。


(刊登於《山里日紅》臉書粉專 2015.09.08
http://tinyurl.com/pfckz5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