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IUG 護膚品】美白迷思中的女人探索

-對於淨白的追求,其實不是純粹美感,不是生理趨向,竟是為了__
-古人愛美無極限:用螞蟻上眼影、用鐵漿塗牙齒、在胸口畫藍血管...
-美白迷思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但女人不見得是盲從受害的傀儡...
 
以「膚如凝脂」形容女性皮膚之美,我們都曾聽聞。這句話出自《詩經・衛風》,上下文中也用「天牛幼蟲」描述頸項嫩白,用「葫蘆種子」讚譽牙齒潔白。可見「白」自古就是女性美的特徵之一。今人則簡單多了,三個字「白富美」道盡人生勝利組的優勢。但你想過嗎:白,為什麼等於美?是天性使然,或另有社會力的作用?
 
兩三千年前的古羅馬時代,人們非常愛美,尤其富裕女性備有各式各樣美白用品,每天早晨,女主人就在多位女僕的服侍下化妝。第一道程序即為「粉底」,女僕於一層薄薄蜂蜜內加入油脂與鉛白,讓女主人的肌膚看來白淨無瑕,粉底完成,再將赤鐵礦粉掃於雙頰,增加血色。接續,持烤螞蟻的糊狀物及烏賊墨水上眼影。最後,以鉛丹和朱砂替嘴唇塗色。
 
不幸的是,鉛丹、朱砂與鉛白雖然效果顯著,卻都屬有毒金屬,長久下來,肌膚潰爛,臉部變形,甚至頭痛、嘔吐、眼疾,影響壽命,所以有人認為古羅馬帝國亡於鉛毒。即便如此,眾人依舊樂此不疲,演變至十八世紀,法國貴族除了抹粉,還要在頭髮及身體噴撒白色燕麥。
 
中國唐代婦女同樣視敷鉛粉為化妝技術,並隨遣唐使傳入日本,影響藝妓用米粉、鉛白和水銀白粉上妝;另混合茶、酒、醋及生鏽的碎鐵屑,密封發酵,煮沸成粘稠鐵漿,染黑牙齒,烘托面部柔白。這種以黑反襯的方法,也出現在法王亨利四世時,人們粘貼黑色假痣,就為對比膚白;他們相信「高貴的人擁有藍色血液」,故先以鉛粉塗白胸部和脖頸,再描繪出一絲絲藍色血管。
 
至此,你應該看出來了:「白」不只純粹美感,不只生理趨性,更屬「地位」的象徵。古代社會,唯尊貴者才不需從事農務或勞動,不易曬黑,所以「白」是上流階級用來區隔自身的身體展演。1950 年代,當休閒娛樂成為美好生活的要件時,病態美才不再是西方女性唯一渴望,小麥色、古銅色與陽光、裸露、性愛一起成為吸引人的元素。
 
直到 1990 年代後防曬論述出現。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在資本主義消費模式的推波助瀾及醫療科學的權威發言下,鞏固住美白及防曬產品的過半市占率,衍伸出帽子、陽傘、衣物、眼鏡等眾多相關產品。
 
美白迷思固然有其歷史、階級與市場的背景,但不代表身處其中的女性,就一定是被體制壓迫的受害者或盲目追求的傀儡。因為在各種身體工作與有限選項中,我們仍然可以主動搜集資訊,廣泛運用知性,積極的瞭解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反覆檢視獲得與失去,升起自我意識和能動性。探索邊境,於日常生活領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